[1] |
李安鹏, 高达, 胡明毅, 赵玉茹, 朱传勇, 戴逸晨.
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80-10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6
|
[2] |
熊连桥, 李建平, 谢晓军, 蔡露露, 廖计华, 许晓明.
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67-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5
|
[3]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沉积学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
[4] |
陈留勤, 李鹏程, 郭福生, 刘鑫, 李馨敏.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沉积相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7-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8
|
[5] |
徐伟, 李正宇, 刘艺萌, 刘军钊, 王启明.
渤中25-1油田沙三段重力流沉积模式及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57-5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5
|
[6] |
胡双全, 杜贵超, 甄胜利.
泰国呵叻盆地二叠系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89-7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3
|
[7] |
刘若涵, 王明, 姜在兴, 杨伟利.
塔河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26-3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1
|
[8] |
李茂, 董桂玉, 漆智.
涠西南凹陷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14-3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1
|
[9] |
.
鹤庆—松桂地区上三叠统中窝组含矿岩系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23-633.
|
[10] |
.
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以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68-575.
|
[11] |
.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65-979.
|
[12] |
岳信东.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沉积相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93-601.
|
[13] |
王 蛟.
山东孤岛油田馆陶组沉积晚期浅水振荡湖泊沉积
. 沉积学报,
2007, 25(1): 82-89.
|
[14] |
邓小江.
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一间房组层序地层、储层预测及质量评价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92-400.
|
[15] |
卓弘春.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29-38.
|
[16] |
王 锋.
阿曼Daleel油田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7, 25(2): 192-200.
|
[17] |
祖辅平, 李成, 王彬.
金衢盆地的沉积相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17-424.
|
[18] |
吴少波.
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33-339.
|
[19] |
王伟锋, 金强, 徐怀民, 信荃麟.
油藏描述中的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1): 94-101.
|
[20] |
罗强, 陈景山, 郑永坚, 高卫东, 余兴云.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计算机评判
. 沉积学报,
1994, 12(3): 8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