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师宇翔, 路向伟, 李国斌, 方泽鑫, 徐凯, 杨永祯, 张寰萌, 郭岭.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徐庄组风暴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354-13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9
|
[2] |
王媛媛, 杨鳗郅, 张国成.
珠江三角洲潮坪沙蚕遗迹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2
|
[3] |
宋慧波, 张彬, 于振锋, 金毅, 胡斌, 牛永斌, 张立军.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风暴沉积特征及环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370-13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0
|
[4] |
冯宇翔, 宋金民, 刘树根, 杨迪, 李智武, 金鑫, 范建平, 王佳蕊.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3): 661-6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2
|
[5] |
黄迟强, 陈世悦, 赫庆庆, 李强, 马培领, 韩长伟, 陈湘飞, 刘军.
山东杨庄地区寒武系风暴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073-108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2
|
[6] |
蔡全升, 陈孝红, 周鹏, 危凯, 李炎桂.
峡东地区震旦纪最早期风暴沉积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82-1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3
|
[7] |
白莹, 罗平, 刘伟, 曹颖辉, 徐兆辉, 王珊, 龚骥遥.
塔西北下寒武统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65-5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6
|
[8] |
王龙, 李伟强, 王皓, 吴海, 辛浩.
华北地台马沟剖面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岩的组构特征、沉积环境和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93-12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8
|
[9] |
郑斌嵩, 牟传龙, 梁薇, 陈超, 徐鹏辉, 孙小勇.
黔西北丁台地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78-4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5
|
[10] |
白志强, 刘树根, 宋金民, 彭瀚霖, 林彤, 柳存喜.
米仓山南缘中志留统罗惹坪组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26-23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2
|
[11] |
.
川北秦岭地区震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认识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7.
|
[12] |
.
浙西下寒武统大陈岭组沉积异常及其海啸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59-467.
|
[13] |
.
基于驻波理论解释丘状交错层理——以徐州地区贾园组风暴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08-1013.
|
[14] |
杜远生, 韩欣.
滇中中元古代昆阳群因民组碎屑风暴岩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59-261.
|
[15] |
高山林, 陈海泓, 窦伟坦, 邵东波, 蔺宏斌.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湖泊风暴沉积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58-762.
|
[16] |
于炳松.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海平面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33-39.
|
[17] |
李从先, 张桂甲, 李铁松.
潮坪沉积的韵律性与作用因素的周期性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71-78.
|
[18] |
朱莲芳,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柯坪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2): 55-62.
|
[19] |
陈志明.
扬子地台寒武纪沉积建造
. 沉积学报,
1989, 7(3): 11-20.
|
[20] |
曾允孚, 黄思静, H.Kulke, M.Sch nfeld.
四川甘溪泥盆系观雾山组白云岩特征与其形成条件的关系(英文)
. 沉积学报,
1988, 6(4): 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