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范海经, 邓虎成, 伏美燕, 刘四兵, 余翰泽, 李依林.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特征及其对构造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4): 1004-10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1
|
[2] |
钟安宁, 周翔.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物源与沉积体系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10-6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0
|
[3] |
李跃, 李军辉, 王子赫, 李美芳, 娄洪, 王琦, 孙海雷.
陆相断陷湖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58-8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9
|
[4] |
李跃, 蒙启安, 李军辉, 王琦, 邹越, 娄洪.
贝尔凹陷南屯组物源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56-7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0
|
[5] |
宋爽, 朱筱敏, 于福生, 葛家旺, 史亚会, 贺敬聪, 袁立忠, 刘军.
珠江口盆地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系沉积-构造耦合关系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22-2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2
|
[6] |
赵 伟.
济阳坳陷民丰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55-267.
|
[7] |
付兆辉.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26-31.
|
[8] |
管红.
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30-736.
|
[9] |
黄传炎.
板桥凹陷断裂陡坡带沙一段层序样式和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成藏模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86-391.
|
[10]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11] |
张 翔.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70-377.
|
[12] |
.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白垩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相及有利储盖组合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81-689.
|
[13] |
魏国齐, 陈更生,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54-260.
|
[14] |
刘景彦, 陈志勇, 林畅松, 吴志轩.
东海丽水西次凹古新统明月峰组层序—体系域分析及沉积体系展布
. 沉积学报,
2004, 22(3): 380-386.
|
[15] |
屈红军, 李文厚, 苗建宇, 张小莉, 庞军刚.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01-606.
|
[16] |
国景星, 戴启德, 徐炜.
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8-374.
|
[17] |
王随继.
大同盆地中侏罗世河流沉积体系及古河型演化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01-505.
|
[18] |
郭英海, 刘焕杰, 权彪, 汪泽成, 钱凯.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3): 44-51.
|
[19] |
张慧.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39-144.
|
[20] |
蔡进功, 姜秀芳, 范存堂.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2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