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圣柱, 吴倩倩, 程世伟, 薛雁, 陈平.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构造带油气输导系统与运聚规律
. 沉积学报,
2017, 35(2): 405-41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7
|
[2] |
.
马朗凹陷断裂—烃源岩空间配置关系与石油垂向运移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140-1148.
|
[3] |
石新朴.
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分类及运聚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2): 380-387.
|
[4] |
付广.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0, 28(1): 201-207.
|
[5] |
闫建萍.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12-220.
|
[6] |
王雅春.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52-759.
|
[7] |
刘宗堡.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99-406.
|
[8] |
.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63-167.
|
[9] |
付广.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55-360.
|
[10] |
廖玉宏, 耿安松, 卢家烂.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5): 756-762.
|
[11] |
.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756-762.
|
[12] |
任建业, 张青林, 陆永潮.
东营凹陷弧形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对低位域砂体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28-635.
|
[13] |
张林晔, 刘庆, 张春荣, 王茹, 孔祥星, 李政.
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研究——以胜坨油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8-14.
|
[14] |
王震亮, 陈荷立.
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39-344.
|
[15] |
史基安, 邓津辉, 曾凡刚, 王琪.
石油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及运移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33-338.
|
[16] |
张敏, 龙长河, 张俊, 张春明, 胡伯良.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的运移分馏作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50-155.
|
[17] |
曾溅辉, 王洪玉.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92-597.
|
[18] |
柳广弟, 黄志龙, 郝石生, 周兴熙.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运聚系统与运聚模式
. 沉积学报,
1998, 16(1): 58-63.
|
[19] |
楼章华, 曾允孚.
扶杨油层孔隙水成因与砂岩成岩相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63-70.
|
[20] |
卢双舫, 黄第藩, 程克明, 姜春庆.
煤成油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研究 Ⅲ.甾、萜标记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4): 9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