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思淼, 韩登林, 闫康, 张吉振, 马斌玉, 杜皓, 武倩宇.
沥青填隙物成因差异及其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控制效应—以塔北西部白垩系巴西改组碎屑岩储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1
|
[2] |
陈彬滔, 马轮,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58-10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7
|
[3] |
彭金宁.
羌塘盆地中新生代隆升剥蚀与上三叠统-侏罗系烃源层埋藏史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9
|
[4] |
周振永, 李德勇, 段驰宇, 任操, 揭琼, 戴明辉, 程宏岗.
廊固凹陷扇三角洲沉积及成藏模式—— 以旧州-万庄地区沙河街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9
|
[5] |
杨仁超, 董亮, 张吉, 王一, 樊爱萍.
苏里格气田西区地层水成因、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67-2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9
|
[6] |
孔令武, 赵红岩, 梁建设, 程涛, 王嘉, 赵佳奇, 喻英梅.
转换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44-2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4
|
[7] |
高岗, 向宝力, 李涛涛, 任江玲, 孔玉华.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系统的成藏特殊性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24-83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6
|
[8] |
杜怡星, 时志强.
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古喀斯特的发现及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60-46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4
|
[9] |
.
西藏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岩性分布样式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36-43.
|
[10] |
.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76-783.
|
[11]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石油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83-692.
|
[12] |
王雅春.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52-759.
|
[13] |
施振生.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11-220.
|
[14] |
夏青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46-252.
|
[15] |
唐友军.
卡塔克隆起中1井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40-645.
|
[16] |
任建业, 张青林, 陆永潮.
东营凹陷弧形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对低位域砂体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28-635.
|
[17] |
张金亮, 常象春, 刘宝珺.
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成藏条件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69-476.
|
[18] |
吕修祥.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1): 64-69.
|
[19] |
李文厚, 周立发, 符俊辉, 赵文智, 薛良清, 靳久强.
库车坳陷上三叠统的浊流沉积及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20-24.
|
[20] |
王一刚, 刘志坚, 文应初.
川东石炭系储层有机包裹体、储层沥青与烃类运聚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7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