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瑜, 林良彪, 李真, 孟万斌, 童馗, 梁庆韶.
致密砂岩碳酸盐矿物SEM⁃CL和EPMA矿物学表征及其成岩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468-14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2
|
[2] |
陈修, 曲希玉, 邱隆伟, 张立强.
大牛地气田大18井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及其成岩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64-37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5
|
[3] |
.
碳酸盐岩系有机氮与无机氧热化学交换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80-1189.
|
[4] |
黄思静.
碳酸盐倒退溶解模式的化学热力学基础〗——与H2S有关的溶解介质及其与CO2的对比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9.
|
[5] |
于炳松.
油气储层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热力学
. 沉积学报,
2009, 27(5): 896-903.
|
[6] |
杜彬彬.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E13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及其热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2-857.
|
[7] |
.
成岩作用中的地下水碳酸体系与方解石溶解度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27-635.
|
[8] |
刘建清, 赖兴运, 于炳松, 陈晓林, 隋成.
地层水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热力学平衡条件及其在克拉2气田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5): 636-640.
|
[9] |
.
地层水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热力学平衡条件及其在克拉2气田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36-640.
|
[10] |
郭泽清, 钟建华, 刘卫红, 温志峰, 柳祖汉, 王海侨.
柴西第三纪湖相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25-433.
|
[11] |
向廷生, 蔡春芳, 付华娥.
不同温度、羧酸溶液中长石溶解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97-602.
|
[12] |
关平, 伍天洪.
热成因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的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75-182.
|
[13] |
丁旋, 郝诒纯, 万晓樵, 方念乔.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的碳酸盐溶解旋回
. 沉积学报,
2001, 19(2): 192-198.
|
[14] |
钟广法, 马在田.
砂岩早期核心式碳酸盐胶结作用的成像测井证据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39-244.
|
[15] |
赖健清, 易诗军, 杨楚雄, 丁传谱.
广东凡口地区泥盆系碳酸盐岩化学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43-147.
|
[16] |
雷怀彦, 师育新.
铝硅酸盐矿物溶解作用铝活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51-154.
|
[17] |
史基安, 晋慧娟, 薛莲花.
长石砂岩中长石溶解作用发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4, 12(3): 67-75.
|
[18] |
朱国华.
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的形成、演化和预测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14-123.
|
[19] |
吴明清, 宋云华, 欧阳自远.
介壳生物化石矿物组合的热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1991, 9(1): 129-135.
|
[20] |
金若谷.
一种深水沉积标志—“瘤状结核”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1989, 7(2): 5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