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志方, 宫越, 苏玉山, 郭荣涛, 林东升, 汲生珍.
被动陆缘深水海底限制性水道三维地震表征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28-2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1
|
[2] |
赵春娟, 徐淑娟, 程宏岗, 代春萌, 李德勇.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460-14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06
|
[3] |
赵晓明, 刘飞, 葛家旺, 冯潇飞, 张喜, 张文彪, 杨宝泉, 杨莉.
深水水道沉积构型单元分级与结构样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1): 37-5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8
|
[4] |
蒋庆平, 孔垂显, 李维锋, 邱子刚, 卢志远, 常天全, 刘凯, 陈栋梁, 李胜, 袁晓光.
陆相湖盆大型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23-9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9
|
[5] |
邓孝亮, 张迎朝, 陆江, 甘军, 詹冶萍, 刘凯.
文昌B凹陷北坡珠海组潮汐沉积特征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313-13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7
|
[6] |
姚悦, 周江羽, 雷振宇, 刘浩冉.
西沙海槽盆地强限制性中央峡谷水道地震相与内部结构的分段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87-7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8
|
[7] |
李成海, 王家豪, 柳保军, 苏奥, 徐东浩, 罗泉源, 刘姗, 牟川.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沉积相类型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62-1170.
|
[8] |
.
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水扇系统沉积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706-717.
|
[9] |
.
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66-373.
|
[10] |
孙辉.
孟加拉湾缅甸若开盆地上新统斜坡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95-703.
|
[11] |
朱筱敏.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15-921.
|
[12] |
马洪.
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下白垩统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4): 592-605.
|
[13] |
李磊.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层序地层及地震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07-416.
|
[14] |
董艳蕾.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震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54-563.
|
[15] |
米立军.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39-146.
|
[16] |
刘化清, 廖建波, 房乃珍, 林卫东, 程玉红, 王宏波, 冯明.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6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84-588.
|
[17] |
丁旋, 郝诒纯, 万晓樵, 方念乔.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的碳酸盐溶解旋回
. 沉积学报,
2001, 19(2): 192-198.
|
[18] |
宁松华, 张厚福.
古河道解释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3): 33-36.
|
[19] |
王伟锋, 金强, 徐怀民, 信荃麟.
油藏描述中的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1): 94-101.
|
[20] |
林畅松.
广西百色盆地百岗组的聚煤模式及其预测意义
. 沉积学报,
1987, 5(2): 11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