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栾旭伟, 孔祥鑫, 张金亮, 蒋龙, 彭艳霞, 蔡媛.
天文旋回约束下东营凹陷中始新统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688-7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0
|
[2] |
朱雪清, 刘圣乾, 朱青, 刘彬, 曾治平, 李松涛, 高杨骏.
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物源分析—来自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04
|
[3] |
臧贻萍, 王钦贤, 贾子策, 陈多福.
台湾地区古冷泉碳酸盐岩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3
|
[4] |
陈登辉, 隋清霖, 赵晓健, 荆德龙, 滕家欣, 高永宝.
西昆仑穆呼锰矿晚石炭世含锰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77-4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7
|
[5] |
王广伟, 李平平, 郝芳, 邹华耀, 余新亚.
建南地区飞仙关组三段白云岩分布与成因——基于三维地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68-1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6
|
[6] |
吴其林, 但志伟, 肖为, 曾驿, 周小康, 侯志平.
珠江口盆地H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28-8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1
|
[7] |
卿海若.
非热液成因的鞍形白云石:来自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奥陶系Yeoman组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10, 28(5): 980-986.
|
[8] |
文华国.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42-649.
|
[9] |
张荣虎.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陆相砂岩中碳酸盐岩碎屑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10-418.
|
[10] |
伊海生.
西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正铕异常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10.
|
[11] |
柳永清, 高林志, 刘燕学.
苏皖辽地区新元古代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的沉积岩相与环境约束
. 沉积学报,
2005, 23(1): 49-59.
|
[12] |
李春峰, 张雄华, 蔡雄飞.
赣西北上寒武统西阳山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1): 41-48.
|
[13] |
刘春莲, Franz T Fürsich, 白雁, 杨小强, 李国强.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1): 36-40.
|
[14] |
杨荣生, 张铭杰, 张同伟, 李立武, 唐俊红.
川西南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3): 522-527.
|
[15] |
钱一雄, 蔡立国, 李国蓉, 刘光祥, 韩燕英.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表征——以塔河1号的S60井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1): 70-74.
|
[16] |
陈多福, 陈先沛, 陈光谦.
冷泉流体沉积碳酸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34-40.
|
[17] |
王兆云, 程克明.
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对成烃的贡献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00-605.
|
[18] |
蒋德和, 杨振强, 赵时久.
湘中地区中奥陶统沉积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94, 12(1): 106-111.
|
[19] |
周永章, 涂光炽, Edward H. CHOWNJayanta GUHA, 卢焕章.
粤西古水剖面震旦系顶部层状硅岩的热水成因属性: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11.
|
[20] |
姚振凯.
我国层控碳酸盐岩铀矿床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
. 沉积学报,
1984, 2(1): 6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