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彦欣, 齐永安, 刘炳辰, 代明月, 王敏, 李妲.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交替发育
. 沉积学报,
2023, 41(3): 693-7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0
|
[2] |
郭芪恒, 金振奎, 史书婷, 刘元博, 王金艺.
鲕粒成因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3, 41(4): 959-9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0
|
[3] |
彭旸, 龚承林, 李顺利.
河流—波浪—潮汐混合作用过程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4): 957-9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4
|
[4] |
赵东方, 谭秀成, 罗冰, 王小芳, 乔占峰, 罗思聪.
微生物诱导白云石沉淀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35-3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9
|
[5] |
李飞, 易楚恒, 李红, 王夏, 李杨凡, 李怡霖, 曾伟, 王曾俊.
微生物成因鲕粒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19-3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7
|
[6] |
蒋裕强, 何沅翰, 邢凤存, 谷一凡, 蒋婵.
下三叠统鲕粒灰岩中微生物矿化组构特征及意义——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68-2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2
|
[7] |
惠荣耀, 丁安娜.
微生物在石油生成中的作用(二)——氢代谢及多源输入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23-10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1
|
[8] |
杨孝群, 李忠.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基于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综述
. 沉积学报,
2018, 36(4): 639-6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4
|
[9] |
屈海洲, 周子坤, 张云峰, 陈薇, 张正红, 罗新生, 马超, 谭飞, 朱玉环.
微生物碳酸盐岩孔隙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8, 36(4): 651-6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5
|
[10] |
惠荣耀, 丁安娜.
微生物在石油生成中的作用(一)——降解和去含氧基团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74-128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8
|
[11] |
.
沉积、成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过程(或循环)与记录
. 沉积学报,
2016, 34(6): 0-0.
|
[12] |
孙丽娜, 张明峰, 吴陈君, 王自翔, 熊德明, 妥进才.
不同成因类型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及机理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13-102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7
|
[13] |
孙敏卓.
柴达木盆地涩北1井钙质泥岩饱和烃微生物作用的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6-190.
|
[14] |
黄建新.
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及其成矿作用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94-398.
|
[15] |
窦启龙, 陈践发, 薛燕芬, 王杰, 段文标, 郭建军.
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42-547.
|
[16] |
赵国连.
生物作用在二氧化硅聚集沉淀过程中的意义——以皖南浙西的硅岩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1): 30-37.
|
[17] |
夏学惠, 李钟模.
鲕状黄铁矿的热水沉积与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12-717.
|
[18] |
刘敏, 叶连俊, 陈志明, 陈其英.
河北宣龙地区铁质包壳粒及其形成的微生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2): 24-29.
|
[19] |
陈传平, 梅博文, 易绍金, 王大华, 金迪威, 张春明.
砂岩储层中原油微生物降解的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35-140.
|
[20] |
东野脉兴.
微生物建造的磷块岩
. 沉积学报,
1985, 3(3):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