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如昊, 孙雨, 闫百泉, 张以根, 黄迎松, 王宁, 王鑫锐.
动静结合下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170-11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3
|
[2] |
曹江骏, 陈朝兵, 程皇辉, 朱玉杰, 罗静兰, 王茜, 马迪娜·马吾提汗.
成岩作用对深水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1, 39(4): 1031-10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0
|
[3] |
商建霞, 张乔良, 李华, 孔令辉, 罗佼, 叶苗.
基于储层构型的渗流单元刻画方法及应用
. 沉积学报,
2021, 39(4): 1020-10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1
|
[4] |
袁丙龙, 张辉, 叶青, 张连枝, 陈之贺, 晁彩霞, 董德喜, 郇金来.
基于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53-12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5
|
[5] |
徐永强, 何永宏, 仲向云, 马静, 陈霖, 焦军, 朱玉双.
特低渗岩性油藏间连通性表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3): 623-6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0
|
[6] |
.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76-783.
|
[7] |
.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64-974.
|
[8] |
王凤兰.
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及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12-519.
|
[9] |
张天付.
鲕粒灰岩的溶解动力学特征和微观形貌的发育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33-1042.
|
[10] |
孙 雨.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0-768.
|
[11] |
禚喜准.
恩平凹陷恩平组下段成岩过程分析与储层动态评价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57-264.
|
[12] |
李 红.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特低渗岩性油藏储层地质建模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54-960.
|
[13] |
刘林玉.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24-229.
|
[14] |
唐民安.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
. 沉积学报,
2007, 25(1): 39-47.
|
[15] |
张小莉.
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89-293.
|
[16] |
姚合法.
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
. 沉积学报,
2006, 24(1): 90-95.
|
[17] |
王家豪, 姚光庆, 赵彦超.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87-94.
|
[18] |
金奎励, 刘大锰, 姚素平, 肖贤明.
中国油、气源岩有机成分成因划分及地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60-163.
|
[19] |
刘铁庚.
碳酸盐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分析和白云鄂博“白云岩”的成因讨论
. 沉积学报,
1990, 8(3): 93-102.
|
[20] |
刘铁庚.
碳酸盐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分析和白云鄂博“白云岩”的成因讨论
. 沉积学报,
1990, 8(2): 4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