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志方, 宫越, 苏玉山, 郭荣涛, 林东升, 汲生珍.
被动陆缘深水海底限制性水道三维地震表征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28-2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1
|
[2] |
宫越, 郭荣涛, 张忠民, 苏玉山, 林东升, 王兴华, 吴高奎.
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体系及控制因素研究——以渐新统-中新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3
|
[3] |
齐昆, 龚承林, 金振奎.
块体搬运沉积在大陆边缘深水区的发育——来自晚第四纪珠江陆缘地层正演模拟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309-13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1
|
[4] |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黄志龙,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2): 584-6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5
|
[5] |
朱红涛, 徐长贵, 李森, 杜晓峰.
陆相盆地限制性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903-19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7
|
[6] |
.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2.
|
[7] |
姜在兴, 王雯雯, 王俊辉, 李庆, 张元福.
风动力场对沉积体系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17, 35(5): 863-87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1
|
[8] |
张晶, 李双文,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78-5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6
|
[9] |
孙立春, 汪洪强, 何娟, 王龙, 郭丽娜, 倪军娥.
尼日利亚海上区块近海底深水水道体系地震响应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40-1152.
|
[10] |
.
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洋陆过渡区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42-449.
|
[11] |
.
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沉积体系:过程—产物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45-855.
|
[12] |
.
南海晚中新世—上新世红河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1): 32-37.
|
[13] |
.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早中新世东部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61-468.
|
[14]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期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05-1114.
|
[15] |
朱志军.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51-461.
|
[16] |
袁圣强.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曲流水道的识别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0, 28(1): 68-75.
|
[17] |
纪友亮.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沉积体系的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48-56.
|
[18]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19] |
鲍志东, 刘凌, 张冬玲, 李儒峰, 管守锐, 康永尚, 王英名, 齐雪峰, 赵秀岐.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194-202.
|
[20] |
张慧.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39-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