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永凤, 李冬, 王英民, 徐强.
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87-59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7
|
[2]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砂体的垂向结构及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1): 77-88.
|
[3] |
何国源.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的油气充注成藏途径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9-776.
|
[4] |
唐 勇.
准噶尔盆地腹部缓坡型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567-573.
|
[5] |
郭春清.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源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64-871.
|
[6] |
曹 剑.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22-729.
|
[7]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6): 889-896.
|
[8]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 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89-896.
|
[9] |
鲍志东, 刘凌, 张冬玲, 李儒峰, 管守锐, 康永尚, 王英名, 齐雪峰, 赵秀岐.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194-202.
|
[10] |
向才富, 冯志强, 吴河勇, 解习农, 李军虹.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油气运聚的动力因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19-725.
|
[11] |
柳广弟, 张仲培, 张枝焕, 陈文学, 陈文礼, 李永林.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5-348.
|
[12] |
张中宁, 陈国俊, 薛莲花, 王琪.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湖相原油咔唑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60-164.
|
[13]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14] |
罗明高, 黄健全, 唐洪.
油气在储层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69-272.
|
[15] |
柳广弟, 黄志龙, 郝石生, 周兴熙.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运聚系统与运聚模式
. 沉积学报,
1998, 16(1): 58-63.
|
[16] |
刘洛夫.
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84-187.
|
[17] |
姚素平, 魏辉, 金奎励, 张景荣, 涂建琪, 赵长毅, 方家虎.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78-85.
|
[18] |
刘波, 王英华, 钱祥麟.
华北奥陶系两个不整合面的成因与相关区域性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1997, 15(1): 25-30.
|
[19] |
李延钧, 陈又才, 杨远聪, 朱江, 张茂林, 梅海燕, 于志海, 杨池银, 廖前进.
板桥凹陷古流体势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94-101.
|
[20] |
华保钦.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 沉积学报,
1995, 13(2): 7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