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姝睿, 孙高远, 茅昌平, 饶文波.
江苏沿岸辐射沙脊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重矿物与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22, 40(4): 931-9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3
|
[2] |
黄鑫, 简星, 张巍, 洪东铭, 关平, 杜瑾雪, 张鹏飞.
碎屑石榴石地球化学物源分析与解释:粒度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11-5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1
|
[3] |
张凯棣, 李安春, 董江, 张晋.
东海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02-9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9
|
[4] |
钱宇, 王作栋, 贾冬, 雷艳, 王有孝, 贺永红, 妥进才, 张婷.
烃源岩中单甲基烷烃化合物分析与鉴定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33-10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9
|
[5] |
.
辽东湾周边河流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物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63-671.
|
[6] |
.
新疆北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71-579.
|
[7] |
.
贺兰山北段晚三叠世沉积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4): 654-660.
|
[8] |
黄喜峰.
贺兰山中南段米钵山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26-433.
|
[9] |
阎存凤.
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8, 26(2): 193-201.
|
[10] |
张永利.
贵州紫云石炭纪叶状藻礁:藻类繁盛的标志
. 沉积学报,
2007, 25(2): 177-182.
|
[11] |
孙宝亮.
贵州紫云扁平村石炭纪珊瑚礁剖面微相分析与沉积相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51-357.
|
[12] |
张玉修.
西藏羌塘地体三叠纪—侏罗纪海相砂岩颗粒组分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65-174.
|
[13] |
李双建.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1): 28-35.
|
[14] |
李双应, 李任伟, 王道轩, 刘因, 岳书仓, 孟庆任, 金福全.
大别山北缘早白垩世黑石渡组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66-572.
|
[15] |
殷勇, 董玉珊, 高长林, 江建春, 范小林.
中天山马鞍桥石炭纪沉积特征及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00-106.
|
[16] |
李儒峰, 刘本培, 赵澄林.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3): 23-28.
|
[17] |
佟再三, 李汉业.
北祁连东段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基本特征
. 沉积学报,
1994, 12(1): 89-97.
|
[18] |
徐兴, 张广忠, 韩作振, 张维胜.
鲁西石炭纪煤系中的火山事件沉积
. 沉积学报,
1993, 11(3): 93-104.
|
[19] |
陈宗清.
扬子区石炭纪黄龙期沉积相
. 沉积学报,
1990, 8(2): 23-31.
|
[20] |
刘长龄.
中国石炭纪铝土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