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欢欢, 戴霜, 马晓军, 刘福田, 丁仲昭, 方信楠.
祁连山西段表土磁化率、色度测量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4
|
[2] |
张云望, 金鑫, 乔培军, 李滨兵, 洪彦哲, 陈俞超, 芦刚, 杜怡星, 时志强.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侏罗统富县组沉积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414-14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54
|
[3] |
石鑫, 侯明才, 黄虎, 胡小龙, 江文剑, 吴斌, 缪宗利, 郑斯赫.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46-4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5
|
[4] |
梁飞, 黄文辉, 牛君.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42-153.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6
|
[5] |
李亚龙, 于兴河, 周进松, 单新, 韩小琴, 史新, 胡鹏.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17, 35(3): 540-55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2
|
[6] |
金鑫, 时志强, 王艳艳, 段雄, 程明.
晚三叠世中卡尼期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05-1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1
|
[7] |
.
贺兰山地区中奥陶统樱桃沟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05-217.
|
[8] |
.
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地层碎屑石榴石分析及物源区构造演化示踪
. 沉积学报,
2012, 30(6): 999-1009.
|
[9] |
贺静.
物源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x长6砂岩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1): 80-87.
|
[10] |
田庆春.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43-150.
|
[11] |
杨黎静.
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97-703.
|
[12] |
赵军.
东秦岭地区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磁化率增强机制探索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52-1062.
|
[13] |
舒 强.
苏北盆地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76-281.
|
[14] |
弓虎军, 张云翔, 黄雷.
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0-267.
|
[15] |
龙昱, 李永涛, 李晓.
武汉东湖现代沉积界面时间标定的磁化率与工业事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21-426.
|
[16] |
杨小强, 李华梅.
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75-679.
|
[17] |
张建军, 杨达源, 陈曰友, 李徐生, 蒋红俊.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8-21.
|
[18] |
杨晓强, 李华梅.
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磁化率及粒度参数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3-768.
|
[19] |
祝仲蓉, J.Chappell, J.Marshall.
巴布亚新几内亚合恩半岛晚第四纪上升珊瑚礁造礁珊瑚的成岩历史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33-145.
|
[20] |
卢伟, 彭作林, 黄华芳.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磁化率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1, 9(4): 1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