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时志强, 彭深远, 王美玲, 乔丹.
假泥裂: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灰岩薄层中的网纹沉积构造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200-12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2
|
[2] |
古强, 邢凤存, 钱红杉, 孙汉骁.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粒特征与水动力相关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71-13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9
|
[3] |
蒋裕强, 何沅翰, 邢凤存, 谷一凡, 蒋婵.
下三叠统鲕粒灰岩中微生物矿化组构特征及意义——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68-2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2
|
[4] |
贾连奇, 蔡春芳, 李红霞, 汪天凯, 张文, 孔令武.
塔中地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深埋白云岩储层的改造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57-10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5
|
[5] |
.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地层压力演化与天然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97-204.
|
[6] |
.
长江口盐沼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机制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88-1098.
|
[7] |
曾德勇.
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风暴岩:巨型季风体制下的极端气候事件?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40-448.
|
[8] |
张永翰.
原油与硫酸盐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模拟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94-1001.
|
[9] |
段新国.
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三段储层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65-1174.
|
[10] |
乔占峰.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62-470.
|
[11] |
王一.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43-1049.
|
[12] |
谢增业.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气藏硫化氢成因及其依据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14-323.
|
[13]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4] |
黄思静.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15-824.
|
[15] |
魏国齐, 陈更生,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54-260.
|
[16] |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
[17] |
沈平, 徐永昌, 王晋江, 王兰生.
天然气中硫化氢硫同位素组成及沉积地球化学相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6-219.
|
[18] |
胡志水, 赵永胜.
重庆中梁山三叠系飞仙关组三段风暴沉积
. 沉积学报,
1993, 11(2): 84-90.
|
[19] |
童熙盛, 唐勇.
重庆凉风垭飞仙关组风暴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1-127.
|
[20] |
马秀贞, 印明善, 王大珍.
我国盐湖沉积物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及其地球化学作用(英文)
. 沉积学报,
1987, 5(2): 5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