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汪玲玲, 李凤全, 吴开钦, 王天阳, 叶玮, 朱丽东, 蒋旭霞.
九江加积型红土网纹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534-5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97
|
[2] |
吴开钦, 李凤全, 王天阳, 叶玮, 贾佳, 朱丽东, 汪玲玲.
浙江金华红土网纹成因的磁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23, 41(3): 706-7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0
|
[3] |
陈万利, 吴时国, 黄晓霞, 刘刚, 韩孝辉.
西沙群岛晚第四纪碳酸盐岩淡水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96-13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6
|
[4] |
王海峰, 杨剑萍, 庞效林, 陈飞, 梁旭, 贾军涛.
鲁北平原晚第四纪地层结构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6, 34(1): 90-10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8
|
[5] |
林春明, 张霞, 邓程文, 王红, 冯旭东, 刘芮岑.
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与环境演变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68-2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6
|
[6] |
邓黄月, 郑祥民, 杨立辉, 任少芳, 刘飞.
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85-2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8
|
[7] |
.
Rio Muni盆地第四纪陆坡地震地貌学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85-493.
|
[8] |
唐熊.
雅安地区青衣江流域第四纪阶地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37-141.
|
[9] |
李 育.
中国北方第四纪孢粉提取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24-130.
|
[10] |
钟建华, 李浩, 黄立功, 温志峰, 郭泽清, 王海侨, 李勇.
柴西第四纪湖泊冰水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84-290.
|
[11] |
来红州, 莫多闻, 李新坡.
洞庭盆地第四纪红土地层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30-137.
|
[12] |
刘成林, 焦鹏程, 王弭力, 杨智琛, 李树德, 陈永志.
罗布泊第四纪含盐系成岩作用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40-246.
|
[13] |
王开发, 支崇远, 郑玉龙, 王洪根.
东海陆缘(闽北段)晚第四纪沉积的硅藻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36-143.
|
[14] |
丁旋, 郝诒纯, 万晓樵, 方念乔.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的碳酸盐溶解旋回
. 沉积学报,
2001, 19(2): 192-198.
|
[15] |
吴海斌, 陈发虎, 王建民.
黄土高原第四纪粉尘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46-151.
|
[16] |
张周良, 王芳华.
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4): 58-63.
|
[17] |
蓝先洪.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55-162.
|
[18] |
李从先, 陈刚, 王平.
我国沿岸晚第四纪砂坝-泻湖体系的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4): 12-19.
|
[19] |
符文侠.
第四纪以来辽东湾滨岸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 沉积学报,
1989, 7(1): 127-134.
|
[20] |
蒋梅茵.
江西泰和第四纪红色粘土的矿物特征
. 沉积学报,
1985, 3(3): 95-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