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时志强, 彭深远, 王美玲, 乔丹.
假泥裂: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灰岩薄层中的网纹沉积构造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200-12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2
|
[2] |
葛小瞳, 汪远征, 陈代钊, 张恭境, 黄泰誉, 李王鹏.
川东北地区二叠纪晚期古海洋环境与有机质富集
. 沉积学报,
2024, 42(3): 757-77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5
|
[3] |
叶榆, 程超, 蒋裕强, 易娟子, 邓虹兵, 李曦, 谷一凡, 陈雁.
川东飞仙关组鲕粒滩岩性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32-10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9
|
[4] |
姚敏, 胡忠贵, 武赛军, 周刚, 胡九珍, 毕宇航.
川东北铁山坡、七里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0
|
[5] |
赵坤, 满玲, 贺然, 李松倬, 祝圣贤, 郎咸国.
川东北地区晚埃迪卡拉纪灯影期海水氧化还原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23, 41(1): 183-1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3
|
[6] |
古强, 邢凤存, 钱红杉, 孙汉骁.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粒特征与水动力相关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71-13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9
|
[7] |
余晶洁, 宋金民, 刘树根, 杨迪, 王瀚, 赵聪, 邓双林, 何宇, 李立基.
川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84-12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8
|
[8] |
蒋裕强, 何沅翰, 邢凤存, 谷一凡, 蒋婵.
下三叠统鲕粒灰岩中微生物矿化组构特征及意义——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68-2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2
|
[9] |
.
川东北地区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75-384.
|
[10] |
段新国.
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三段储层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65-1174.
|
[11] |
罗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04-409.
|
[12] |
李凤杰.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116-1123.
|
[13] |
王一.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43-1049.
|
[14] |
郑荣才.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
|
[15] |
王铜山.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40-348.
|
[16]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7] |
朱光有.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2): 300-308.
|
[18] |
魏国齐, 陈更生,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54-260.
|
[19] |
曾伟, 徐建斌, 黄继祥, 张廷山.
川东北地区长兴期生物礁结构分类及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32-136.
|
[20] |
童熙盛, 唐勇.
重庆凉风垭飞仙关组风暴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