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如凯, 孙龙德, 张天舒, 张志杰, 沈安江, 毛治国, 王兆明, 任义丽, 江航, 张素荣, 万力.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5
|
[2] |
张洁, 贾连奇, 范立勇, 马占荣, 罗晓容, 秦彪, 王怡帅.
乌审旗地区盐下奥陶系流体来源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6
|
[3] |
张世铭, 张小军, 张婷静, 朱军, 郑永仙, 易定红, 霍鹏, 伏珏蓉.
细粒碎屑岩储层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柴西茫崖地区新生代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41(2): 633-6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1
|
[4] |
孔令武, 赵红岩, 梁建设, 程涛, 王嘉, 赵佳奇, 喻英梅.
转换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44-2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4
|
[5] |
孙东, 潘建国, 胡再元, 杨丽莎, 周俊峰, 韩杰, 李闯, 房启飞.
塔里木盆地塔中Ⅲ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带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68-8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6
|
[6] |
沈卫兵, 庞雄奇, 陈践发, 王阳洋, 张科, 高兆富, 贾颖超, 陈泽亚.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08-10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1
|
[7] |
孙涛, 王建新, 孙玉梅.
西非塞内加尔盆地深水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84-129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9
|
[8] |
.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76-783.
|
[9] |
.
柴西红沟子地区中新世气候变化与侵蚀速率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106-1114.
|
[10] |
王雅春.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52-759.
|
[11] |
王圣柱.
东营凹陷南斜坡深层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74-481.
|
[12] |
郭建军.
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方向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6-455.
|
[13] |
马达德, 寿建峰, 胡勇, 王少依, 徐宁.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89-595.
|
[14] |
张敏, 尹成明, 陈琰.
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43-149.
|
[15] |
赵靖舟, 戴金星.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14-319.
|
[16] |
陈庆春, 林玉祥, 唐洪三.
临南地区石油运移方向与成藏期次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11-616.
|
[17] |
李荣西, 金奎励, 周雯雯, 杨建业.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05-610.
|
[18] |
付广, 薛永超, 付晓飞.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17-621,636.
|
[19] |
雷怀玉, 邹伟宏, 王连军, 郑宪, 王权, 刘珍花.
岔西地区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89-94.
|
[20] |
冯乔, 张小莉, 袁明生, 王武和, 张世焕.
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2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