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庄其天, 何宏林, 魏荣珠, 王忠梅, 石峰, 闫纪元.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86-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4
|
[2] |
李肖杨, 梁浩, 张珂, 李忠云, 公王斌, 傅建利.
侯马—运城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及河流演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06-3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0
|
[3] |
王振, 邱思静, 陈一凡, 程璐, 吕红华, 郑祥民.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晚新生代陆源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516-52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0
|
[4] |
马丽芳, 鲍晶, 应红, 胡春华, 钟思锐, 杨淑芬, 宋春晖, 孟庆泉.
祁连山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对周缘山体构造隆升—风化剥蚀历史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6, 34(1): 49-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4
|
[5] |
.
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新近系重矿物组合特征与盆山构造演化关系
. 沉积学报,
2014, 32(1): 68-77.
|
[6] |
.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
[7] |
.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9-148.
|
[8] |
高志勇.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第三系“不同段、不同排构造”储集性之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0, 28(3): 534-546.
|
[9] |
林畅松.
构造活动盆地沉积层序形成过程模拟——以断陷和前陆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5): 868-874.
|
[10] |
朱志军.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51-461.
|
[11] |
石永红.
博兴洼陷新生代砂岩碎屑石榴石的物源示踪及对鲁西隆起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67-975.
|
[12] |
冯 启.
广西东攀剖面二叠系顶部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65-371.
|
[13] |
宋春晖.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特征与古气候变迁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09-416.
|
[14] |
李国彪, 万晓樵, 丁林, 刘文灿, 高莲凤.
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55-464.
|
[15] |
李忠, 王清晨, 王道轩, 林伟.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 沉积学报,
2003, 21(1): 38-45.
|
[16] |
宋春晖, 孙淑荣, 方小敏, 孙东.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高原北部隆升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52-559.
|
[17] |
谭富文,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楚雄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单元及沉积标识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73-579,610.
|
[18] |
刘少峰, 柯爱蓉, 吴丽云, 黄思骥.
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积物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56-160.
|
[19] |
王行信, 王少依.
构造背景和构造运动对粘土矿物分布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46-50.
|
[20] |
丘东洲.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2): 5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