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庄其天, 何宏林, 魏荣珠, 王忠梅, 石峰, 闫纪元.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86-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4
|
[2] |
冯怀伟, 许淑梅, 王大华, 肖永军, 王金铎.
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及原型盆地性质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67-6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0
|
[3] |
马丽芳, 鲍晶, 应红, 胡春华, 钟思锐, 杨淑芬, 宋春晖, 孟庆泉.
祁连山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对周缘山体构造隆升—风化剥蚀历史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6, 34(1): 49-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4
|
[4] |
高志勇, 周川闽, 冯佳睿, 吴昊, 李雯.
中新生代天山隆升及其南北盆地分异与沉积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15-4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1
|
[5] |
.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
[6] |
.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9-148.
|
[7] |
李运振.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66-1075.
|
[8] |
吕宝凤.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52-558.
|
[9] |
宋春晖.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特征与古气候变迁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09-416.
|
[10] |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09-320.
|
[11] |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53-164.
|
[12] |
陈戴生.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沉积环境研究概述①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23-228.
|
[13] |
郑洪波, Kutherine Butcher, Chris Powell.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Ⅱ沉积相与沉积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1): 46-51.
|
[14] |
陈戴生, 李胜祥, 蔡煜琦.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13-117.
|
[15] |
李忠, 王清晨, 王道轩, 林伟.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 沉积学报,
2003, 21(1): 38-45.
|
[16] |
宋春晖, 孙淑荣, 方小敏, 孙东.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高原北部隆升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52-559.
|
[17] |
宋春晖, 方小敏,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 沉积学报,
2001, 19(4): 493-500.
|
[18] |
邹华耀, 吴智勇.
镜质体反射率在重建盆地古地温中的应用──中国东部、西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古地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12-119.
|
[19] |
王国纯, 朱伟林.
东海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00-108.
|
[20] |
丘东洲.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2): 5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