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庄其天, 何宏林, 魏荣珠, 王忠梅, 石峰, 闫纪元.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86-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4
|
[2] |
张莹, 陈少平, 刘志峰, 杨东升, 耿名扬, 吴斌.
沉积环境对渤海金西A洼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90-9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7
|
[3] |
袁灵聪, 朱晓军, 蔡进功, 钟锴.
东海盆地长江坳陷美人峰组烃源岩沉积环境与生烃潜力评价
. 沉积学报,
2021, 39(2): 506-51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6
|
[4] |
杨江海, 颜佳新, 黄燕.
从晚古生代冰室到早中生代温室的气候转变:兼论东特提斯低纬区的沉积记录与响应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81-9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0
|
[5] |
.
湘鄂西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122-1132.
|
[6] |
李 娟 于炳松 郭 峰.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沉积环境条件与源区构造背景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1): 20-31.
|
[7] |
.
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地层碎屑石榴石分析及物源区构造演化示踪
. 沉积学报,
2012, 30(6): 999-1009.
|
[8] |
.
北羌塘盆地晚中生代地层: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发现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25-833.
|
[9] |
王剑.
羌塘中生代(T3—K1)盆地演化新模式
. 沉积学报,
2010, 28(5): 884-893.
|
[10] |
陈建军.
新疆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始面貌探讨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18-525.
|
[11] |
李 玮.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古水流样式转折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83-292.
|
[12] |
闫义, 林舸, 李自安, 贺世杰, 徐政语.
辽西北票(金—羊)盆地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41-447.
|
[13] |
李祥辉, 王成善, 吴瑞忠.
西藏中部拉萨地块古生代、中生代的超层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2): 179-187.
|
[14] |
蔚远江, 孙景民, 朱庆忠, 杨兵, 申军山, 刘宪斌, 韩春明.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9-237.
|
[15] |
李维锋, 王成善, 高振中, 彭德堂.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34-538.
|
[16] |
李捷, 王海云.
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91-595.
|
[17] |
陈刚.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09-413.
|
[18] |
谢泰俊.
海相生烃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的分布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4-18.
|
[19] |
胡斌, 吴贤涛, 潘丽敏.
川西峨眉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河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群落
. 沉积学报,
1991, 9(4): 128-135.
|
[20] |
和政军.
辽宁锦西地区中元古代-中生代砂岩构造背景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9, 7(2): 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