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俞超, 金鑫, 杜怡星, 张云望, 李滨兵, 时志强.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诺利—瑞替期之交气候变迁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212-122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7
|
[2] |
王琴, 金鑫, 陈俞超, 张云望, 李滨兵, 杜怡星, 芦刚, 时志强.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初始成煤期古气候重建与成煤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4
|
[3] |
王炳森.
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油气充注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2
|
[4] |
李安鹏, 高达, 胡明毅, 赵玉茹, 朱传勇, 戴逸晨.
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80-10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6
|
[5] |
苏加亮, 林良彪, 余瑜, 王志康, 李晔寒.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段物源及储层特征差异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451-14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2
|
[6] |
孙海涛, 钟大康, 王威, 王爱, 杨烁, 杜红权, 唐自成, 周志恒.
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57-10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1
|
[7] |
赵聪, 刘树根, 宋金民, 唐玄, 赖冬.
川西汉旺地区雷口坡组四段风暴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94-1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0
|
[8] |
罗启后.
再论水进型三角洲——兼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巨厚砂层成因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45-85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1
|
[9] |
宋国奇, 刘鹏, 刘雅利.
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成岩作用与储层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41-948.
|
[10] |
.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67-175.
|
[11] |
.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石英砂岩沉积与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1): 92-100.
|
[12] |
.
须家河组沉积模拟实验及大面积砂岩成因机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01-110.
|
[13] |
.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原油裂解成因天然气发现及成藏模式初探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85-391.
|
[14] |
马德文.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田异常高压演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53-961.
|
[15] |
徐兆辉.
古气候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35-244.
|
[16] |
赵霞飞.
川中东北部须家河组与珍珠冲段地层划分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31-643.
|
[17] |
李伟.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类型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10, 28(5): 1037-1045.
|
[18] |
钱利军.
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化石木年轮的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2): 324-330.
|
[19] |
张响响.
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低孔渗砂岩成岩相类型划分及半定量评价
. 沉积学报,
2010, 28(1): 50-57.
|
[20] |
孙治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59-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