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欢, 曾蒙秀, 彭海军, 蔡诚, 李凤全, 邓伯龙, 朱丽东, 胡忠行, 倪健.
晚全新世黔西南喀斯特地区兴义泥炭高分辨率腐殖化度记录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2): 395-4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7
|
[2] |
黄臣军, 刘格云, 刘红光, 蒋海军, 郭荣涛.
标准微相类型在碳酸盐岩微相及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塔西南玉北地区奥陶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66-117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8
|
[3] |
赵曌, 张立军.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0-48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6
|
[4] |
尹青, 伊海生, 周凯.
桂西南地区三叠系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44-11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6
|
[5] |
.
藏北索县—巴青地区中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1): 27-35.
|
[6] |
向速林, 朱梦圆, 朱广伟, 许海.
太湖东部湖湾水生植物生长区底泥氮磷污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83-1088.
|
[7] |
肖传桃.
藏北安多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52-760.
|
[8] |
姜华.
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活动性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47-1053.
|
[9] |
王智慧.
石灰华扇(Tufa Fan)沉积物中的微型生物多样性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70-675.
|
[10] |
田云涛.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71-677.
|
[11] |
杨瑞东, 毛家仁, 张位华, 姜立君, 高慧.
贵州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页岩中生物化石保存及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64-671.
|
[12] |
陈翠华, 何彬彬, 顾雪祥, 刘建明.
桂西北高龙金矿床含矿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4-58.
|
[13] |
章典, Mervyn Peart, 师长兴, 张英俊, 朱安, 程星.
喀斯特地区瀑布效应产生的自然水软化过程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88-294.
|
[14] |
杨瑞东, 赵元龙, 毛家仁, 聂爱国, 陈笑媛.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古生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29-135.
|
[15] |
夏学惠.
从西南硫矿带内黄铁矿生物组构论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3, 11(4): 85-91.
|
[16] |
刘金钟, 范德廉.
沉积成岩作用对桂西北中三叠统板纳组中金丰度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3, 11(2): 51-57.
|
[17] |
辛建荣.
广西南丹泥盆纪缺氧盆地沉积模式及其演化
. 沉积学报,
1991, 9(3): 90-97.
|
[18] |
刘金钟, 范德廉, 刘铁兵, 叶杰.
桂西北中三叠统板纳组的沉积地球化学及金的区域分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78-186.
|
[19] |
王一刚.
黔南桂西早三叠世大陆斜坡碳酸盐重力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86, 4(2): 91-100.
|
[20] |
陈学时.
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性
. 沉积学报,
1986, 4(4): 5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