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烨, 张昌民, 朱锐, 杜家元, 黄俨然, 王莉.
强制海退体系域识别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45-3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8
|
[2] |
刘英辉, 黄导武, 段冬平, 陈波, 丁芳, 陈晨, 黎祺.
煤层等时格架下中深层储层地震沉积学预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57-9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2
|
[3] |
王俊, 赵家宏, 腾军, 王天煦, 鲍志东, 张红静, 袁淑琴, 林艳波, 高银山.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70-5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2
|
[4] |
李维, 朱筱敏, 陈刚, 马英俊.
基于等时界面识别的浅水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以高邮凹陷黄珏地区古近系垛一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10-119.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3
|
[5] |
吴其林, 但志伟, 肖为, 曾驿, 周小康, 侯志平.
珠江口盆地H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28-8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1
|
[6] |
张晶, 李双文,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78-5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6
|
[7] |
魏巍, 张顺, 张晨晨, 吴朝东.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53-1161.
|
[8] |
.
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以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68-575.
|
[9] |
.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南坡古近系流二段滩坝砂体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3, 31(3): 536-544.
|
[10] |
.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89-897.
|
[11] |
李绍虎.
层序地层学四分模型的非周期性与层序边界调整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05-117.
|
[12] |
陈长伟.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二段湖盆结构恢复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11-517.
|
[13] |
董春梅, 张宪国, 林承焰.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 沉积学报,
2006, (5): 698-704.
|
[14] |
.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98-704.
|
[15] |
.
超压背景下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61-467.
|
[16] |
胡 瑛.
黄骅坳陷滩海三马地区烃源岩分子标志物特征及其沉积相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19-425.
|
[17] |
许淑梅, 翟世奎, 李三忠, 周立宏.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3-367.
|
[18] |
吴元燕, 刘震, 王伟华, 费安玮, 刘洛夫.
歧北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67-175.
|
[19] |
刘洛夫, 吴元燕, 毛东风, 徐新德.
黄骅坳陷歧北凹陷层序0的确认及其油气远景预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81-86.
|
[20] |
王多云.
沉积盆地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辅助系统─Ⅰ
. 沉积学报,
1994, 12(1): 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