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谈明轩, 朱筱敏, 张自力, 孙浩南.
构造掀斜主导的断陷湖盆缓坡层序“源—汇”正演模拟定量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481-14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1
|
[2] |
张晨晨, 张顺, 魏巍, 吴朝东.
松辽盆地嫩江组凝缩层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91-8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5
|
[3] |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 沉积学报,
2014, 32(1): 44-60.
|
[4] |
.
松辽盆地嫩江组层序构型及其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0-927.
|
[5] |
.
地层记录中旋回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及原理
. 沉积学报,
2012, 30(6): 991-998.
|
[6] |
梁宏斌.
断陷湖盆缓坡带高位三角洲体系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分析——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83-792.
|
[7] |
张世广.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8-469.
|
[8] |
刘新颖.
印尼Sunda盆地裂陷期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80-288.
|
[9] |
罗 忠.
层序界面对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河露头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03-914.
|
[10] |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49-554.
|
[11] |
王颖, 王英民, 王晓洲, 辛仁臣, 赵志魁, 赵占银.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98-506.
|
[12] |
辛仁臣, 蔡希源, 王英民.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4, 22(3): 387-392.
|
[13] |
李凤杰, 王多云, 宋广寿,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王志坤, 李树同.
陕甘宁盆地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73-78.
|
[14] |
操应长, 姜在兴, 夏斌, 杨伟利, 张家震.
声波时差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原理及实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18-323.
|
[15] |
杨玉峰, 王占国, 张维琴.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40-344.
|
[16] |
李凤杰, 王多云,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82-587.
|
[17] |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合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06-111.
|
[18] |
李金高, 周祖翼, 王全海, 刘鸿飞, 彭勇民, 姚鹏.
西藏江孜盆地的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充填演化
. 沉积学报,
2001, 19(4): 488-492.
|
[19] |
侯中健, 陈洪德, 田景春, 覃建雄, 彭军.
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与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05-209.
|
[20] |
魏魁生, 叶淑芬, 郭占谦, 徐宏, 任延广, 王玉华, 孙显义.
松辽盆地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序模式
. 沉积学报,
1996, 14(4): 5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