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韦恒叶, 张淦, 张璇, 胡谍, 龚嘉欣.
中上扬子区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年龄【“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5
|
[2] |
张风顺, 谭谦, 施泽进, 彭秋, 易驰.
早三叠世鲕粒和巨鲕差异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川北元坝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3
|
[3] |
高抒.
南京地区早三叠世碳酸盐沉积动力过程初探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73-16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4
|
[4] |
惠浪波, 郭进京, 韩文峰, 王丽丽, 毕娜, 向光娅.
西秦岭北缘武山地区上白垩统沙漠相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649-6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1
|
[5]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6): 775-782.
|
[6]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75-782.
|
[7] |
谢小平, 王永栋, 沈焕庭.
宁夏中卫晚石炭世沉积相分析与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9-28.
|
[8] |
谢小平, 佟再三, 沈焕庭.
甘肃景泰红水堡晚石炭世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81-390.
|
[9] |
吴少波.
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33-339.
|
[10] |
晋慧娟, 李育慈.
西秦岭造山带中三叠统复理石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21-326.
|
[11] |
邵龙义, 刘红梅, 田宝霖, 张鹏飞.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 沉积学报,
1998, 16(2): 55-60,108.
|
[12] |
刘家军, 刘建明, 郑明华, 周渝峰, 顾雪祥, 张斌, 林丽, 周德安.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西秦岭寒武系含矿硅岩建造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8, 16(4): 42-49.
|
[13] |
肖传桃, 李维峰, 胡明毅.
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1): 85-91.
|
[14] |
李培军, 侯泉林, 李继亮, 孙枢.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浊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97, 15(4): 50-57.
|
[15] |
何海清.
西秦岭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1): 86-92.
|
[16] |
赵永胜, 王多义, 胡志水.
四川盆地西缘早三叠世早期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与环境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9.
|
[17] |
周义平, K.Burger, 汤大忠.
滇东黔西晚二叠世含煤沉积中火山灰蚀变形成的伊利石粘土岩夹矸
. 沉积学报,
1990, 8(4): 85-93.
|
[18] |
张帆, 方少仙.
黔南桂北晚二叠世火山碎屑来源、沉积水深及大地构造环境
. 沉积学报,
1990, 8(4): 22-32.
|
[19] |
唐朝晖, 曾允孚.
西秦岭中志留统“硅、灰、泥岩”型层控铀矿的沉积特征及控矿条件
. 沉积学报,
1990, 8(2): 33-42.
|
[20] |
唐天福, 薛耀松, 俞从流.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沉积相及磷块岩的时空分布
. 沉积学报,
1987, 5(3): 11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