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秀丽, 蒙启安, 文政, 白月, 高波, 苏杨鑫.
松辽盆地白云岩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13-1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8
|
[2] |
张云峰, 刘宗堡, 应玉双, 刘云燕.
决口扇对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329-13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61
|
[3] |
张响响, 陶士振, 朱如凯, 柳少波, 公言杰.
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分布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3, 41(2): 559-5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6
|
[4] |
陈薪凯, 刘景彦, 陈程, 马骁.
主要构型要素细分下的曲流河单砂体识别
. 沉积学报,
2020, 38(1): 205-2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1
|
[5] |
徐永强, 何永宏, 仲向云, 马静, 陈霖, 焦军, 朱玉双.
特低渗岩性油藏间连通性表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3): 623-6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0
|
[6] |
王俊, 赵家宏, 腾军, 王天煦, 鲍志东, 张红静, 袁淑琴, 林艳波, 高银山.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70-5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2
|
[7] |
任双坡, 姚光庆, 毛文静.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82-5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6
|
[8] |
曹怀仁, 胡建芳, 席党鹏, 彭平安, 雷艳.
松辽盆地后金沟剖面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43-10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0
|
[9] |
陈方文, 卢双舫, 丁雪.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中浅层烃源岩生烃量评价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81-1187.
|
[10] |
.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76-783.
|
[11] |
.
松辽盆地嫩江组层序构型及其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0-927.
|
[12] |
.
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99-404.
|
[13] |
.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12, 30(4): 706-715.
|
[14] |
张世广.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8-469.
|
[15] |
马世忠.
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32-639.
|
[16] |
张小莉.
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89-293.
|
[17] |
张小莉.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48-152.
|
[18] |
邹才能, 王兆云, 徐冠军, 吴小洲, 孙效东, 王建伟.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00-706.
|
[19] |
王立武, 李建忠, 王兆云, 卢宗盛.
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前缘带演变及其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04-408.
|
[20] |
王成, 邢顺洤.
砂岩中自生石英包裹体均—温度和盐度测定及地质应用
. 沉积学报,
1991, 9(3): 10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