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2] |
.
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55-963.
|
[3] |
丁 飞.
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92-198.
|
[4] |
王作栋.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44-1249.
|
[5] |
卢红选.
含铀物质对泥岩有机质热模拟生烃产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24-329.
|
[6] |
房嬛.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91-895.
|
[7]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8] |
胡 瑛.
黄骅坳陷滩海三马地区烃源岩分子标志物特征及其沉积相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19-425.
|
[9]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宋岩, 秦胜飞.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热模拟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4-728.
|
[10]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1] |
史基安, 王琪, 赵欣.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1-305.
|
[12] |
张枝焕, 杨藩, 李东明, 方朝亮.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9-123,131.
|
[13] |
周世新, 夏燕青, 罗斌杰, 程学惠, 崔明中, 李原, 王春江.
脂肪酸盐生烃热模拟研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18-121.
|
[14] |
李术元, 郭绍辉, 徐红喜, 王剑秋.
烃源岩热解生烃动力学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38-141.
|
[15] |
孟仟祥, 吉利明.
松粉热模拟轻烃分子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82-85.
|
[16] |
王开发, 李宜垠, 张惠之, 封卫青, 张玉兰, 吴国, 王宣.
Alternaria tenuis菌孢热模拟生烃试验研究Ⅰ
. 沉积学报,
1996, 14(4): 31-37.
|
[17] |
刘洛夫, 王伟华, 李术元.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47-150.
|
[18]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19] |
王开发, 李宜垠, 张惠之.
孢粉生烃热模拟试验研究——Ⅰ:烃的产率与性质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31-137.
|
[20] |
罗斌杰, 王广玉, 李新宇, 张子彦.
生物标志物苯并藿烷系列的新发现及其地化意义
. 沉积学报,
1986, 4(2): 125-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