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庆华, 刘行军, 张荣莉, 王克, 王自亮.
页岩油岩石类型组合及储集能力定量研究新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8
|
[2] |
付超, 于兴河, 李顺利, 李树新, 何发岐, 彭子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古生代陆表海层序演化过程与其控制下的聚煤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598-16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5
|
[3] |
常嘉, 陈世悦, 鄢继华.
淄博博山地区晚古生代煤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68-9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9
|
[4] |
陈大友, 朱玉双, 夏勇, 何磊, 何鎏, 艾庆琳, 薛云龙.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盒8段砂岩储层致密成因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17-122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4
|
[5] |
丁晓琪.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储层成岩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1): 97-104.
|
[6] |
.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3 2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31-1040.
|
[7] |
付锁堂.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厚层砂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81-1089.
|
[8] |
张满郎.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89-298.
|
[9] |
郭彦如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84-391.
|
[10] |
杨明慧.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05-1013.
|
[11] |
罗 忠.
层序界面对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河露头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03-914.
|
[12] |
.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90-697.
|
[13] |
杜远生, 彭冰霞, 韩欣.
广西北海涠洲岛晚更新世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同沉积变形构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03-209.
|
[14] |
李凤杰, 王多云, 宋广寿,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王志坤, 李树同.
陕甘宁盆地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73-78.
|
[15] |
方国庆, 刘德良, 冯江.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波状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45-448.
|
[16] |
贾进华, 刘焕杰, 郭英海.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石炭世沉积体系与高频层序旋回——以呼鲁斯太剖面例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97-402.
|
[17] |
郭英海, 刘焕杰, 权彪, 汪泽成, 钱凯.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3): 44-51.
|
[18] |
贾炳文, 郭成印.
冀东晚古生代煤系中火山碎屑岩研究
. 沉积学报,
1993, 11(1): 65-74.
|
[19] |
侯方浩, 方少仙, 张廷山, 董兆雄, 吴诒.
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深水碳酸盐岩及控油气性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33-144.
|
[20] |
曾允孚, 刘文均, 张锦泉.
中国南方南岭泥盆系层控矿床(英文)
. 沉积学报,
1988, 6(2): 1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