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学文, 姜在兴, 汤望新, 许文茂, 胡晨林, 贾超尘.
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三角洲—重力流体系沉积特征与模式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76-3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27
|
[2] |
陈中红.
东营凹陷古近系升藿烷生物标志物参数分布及演变规律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73-183.
|
[3] |
崔景伟.
冀北凹陷高于庄组与洪水庄组在岩芯、露头中多赋存态生物标志物的对比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93-598.
|
[4] |
郭建军.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研究新进展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18-524.
|
[5] |
杨少勇.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两类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的 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88-696.
|
[6] |
郭春清.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源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64-871.
|
[7] |
房嬛.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91-895.
|
[8] |
包建平.
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46-652.
|
[9] |
漆滨汶.
山东省牛庄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1): 99-109.
|
[10]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11] |
南青云.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94-299.
|
[12] |
胡 瑛.
黄骅坳陷滩海三马地区烃源岩分子标志物特征及其沉积相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19-425.
|
[13] |
张水昌, 龚再升, 梁狄刚, 吴克强, 汪建蓉, 宋孚庆, 王培荣, 王汇彤, 何忠华.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系统地球化学-Ⅰ:油组划分、油源对比及混源油确定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5-26.
|
[14] |
梁宏斌, 张敏, 王东良, 孟凡成, 朱翠山, 冯敏.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混源油识别模式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89-693.
|
[15] |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马晓昌, 句礼荣.
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61-168.
|
[16] |
张枝焕, 杨藩, 李东明, 方朝亮.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9-123,131.
|
[17] |
夏新宇, 赵林, 戴金星, 张文正, 李剑峰.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天然气来源及混源比计算
. 沉积学报,
1998, 16(3): 75-79.
|
[18]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19] |
傅家谟, 盛国英.
中国陆相原油的成因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8.
|
[20] |
史继扬, 向明菊, 洪紫青, 林树基, 周启永.
五环三萜烷的物源和演化
. 沉积学报,
1991, 9(S1): 2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