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怡星, 时志强.
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古喀斯特的发现及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60-46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4
|
[2] |
王振, 邱思静, 陈一凡, 程璐, 吕红华, 郑祥民.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晚新生代陆源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516-52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0
|
[3] |
白毛伟, 谢小平, 陈芝聪, 叶卉, 徐文阳, 江若辰, 李冰, 李佳丽.
龙门山北东段山前涪江第四纪冲洪积扇地貌演化及其构造响应
. 沉积学报,
2017, 35(1): 85-9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9
|
[4] |
.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9-148.
|
[5] |
.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
[6] |
颜照坤.
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
. 沉积学报,
2010, 28(1): 91-101.
|
[7] |
李 玮.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古水流样式转折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83-292.
|
[8] |
戴传瑞, 张廷山, 郑华平, 叶舟, 梁兴, 姜照勇, 黄世伟, 胡清雄.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5): 657-665.
|
[9] |
.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57-665.
|
[10] |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09-320.
|
[11] |
李忠, 王清晨, 王道轩, 林伟.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 沉积学报,
2003, 21(1): 38-45.
|
[12] |
郑洪波, Kutherine Butcher, Chris Powell.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Ⅱ沉积相与沉积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1): 46-51.
|
[13] |
王清晨, 李忠.
盆山耦合与沉积盆地成因
. 沉积学报,
2003, 21(1): 24-30.
|
[14] |
李继亮, 肖文交, 闫臻.
盆山耦合与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2003, 21(1): 52-60.
|
[15] |
郑洪波, KatherineButcher, ChrisPowell.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75-281.
|
[16] |
宋春晖, 孙淑荣, 方小敏, 孙东.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高原北部隆升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52-559.
|
[17] |
宋春晖, 方小敏,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 沉积学报,
2001, 19(4): 493-500.
|
[18] |
奚晓霞, 穆德芬, 方小敏, 李吉均.
中国西部晚中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初探──以甘肃临夏红色盆地中Cl-含量变化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55-160.
|
[19] |
黄思静, 曾允孚.
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1997, 15(3): 67-71.
|
[20] |
郑荣才, 刘文均, 李祥辉, 王洪峰, 陈源仁.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①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