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庆, 郑祥民, 周立旻,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任少芳.
末次冰期东海嵊山岛黄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521-5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5
|
[2] |
柳静, 张伟宏, 徐昊, 邵庆丰, 卢海欣, 李茂霞, 陈剑舜.
近千年气候环境快速变化的长江中游石笋δ13C记录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56-9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8
|
[3] |
白鑫, 查小春,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张玉柱, 王娜, 韩宜欣.
若尔盖盆地玛曲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0
|
[4] |
张玉芬, 李长安, 赵举兴, 毛欣, 许应石, 魏传义, 李亚伟, 张岱.
江汉平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83-9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4
|
[5] |
商圣潭, 钟巍, 魏志强, 朱婵, 薛积彬.
南岭东部定南大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及末次冰消期环境记录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10-3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5
|
[6] |
邓黄月, 郑祥民, 杨立辉, 任少芳, 刘飞.
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85-2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8
|
[7] |
.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边缘黄土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探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56-365.
|
[8] |
.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70-1179.
|
[9] |
徐方建.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18-127.
|
[10] |
舒强.
苏北盆地浅钻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11-117.
|
[11] |
王永波.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近4000年来尘暴事件初探——来自库赛湖沉积物粒度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91-696.
|
[12] |
.
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气候不稳定的神农架洞穴石笋记录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39-143.
|
[13] |
管清玉.
末次冰期东亚季风快速波动的模式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29-436.
|
[14] |
徐树建, 潘保田, 李琼, 高红山, 王均平, 胡春生.
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02-708.
|
[15] |
申洪源, 贾玉连, 魏灵.
末次冰期间冰阶(40~22kaBP)内蒙古黄旗海古降水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23-530.
|
[16] |
黄俊华, 胡超涌, 周群峰, 杨桂芳.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42-446.
|
[17] |
易朝路, 吴显新, 刘会平, 王柏轩, 许厚泽.
长江中游湖泊沉积微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93-302.
|
[18] |
张建军, 杨达源, 陈曰友, 李徐生, 蒋红俊.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8-21.
|
[19] |
张成君, 陈发虎, 王琪, 施祺, 孙维贞.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46-650.
|
[20] |
卢升高, 俞劲炎, 章明奎, 俞立中, 张卫国.
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发育土壤磁性增强的环境磁学机制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36-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