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曰静, 修金磊, 谢利华, 石好果, 商丰凯, 张卫平, 冯庚, 关旭同, 冷佳宣, 李严.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一段复合扇三角洲沉积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2
|
[2] |
杜威, 李昆, 纪友亮, 吕文睿, 赵祥宇, 黄志佳, 姜燕, 刘炎鑫, 王子涵, 吴浩.
坳陷湖盆古湖泊多期次扩张—消亡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97-11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4
|
[3] |
李跃, 李军辉, 王子赫, 李美芳, 娄洪, 王琦, 孙海雷.
陆相断陷湖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58-8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9
|
[4] |
李跃, 蒙启安, 李军辉, 王琦, 邹越, 娄洪.
贝尔凹陷南屯组物源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56-7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0
|
[5] |
申培旸, 刘震, 刘诗敏, 马立驰, 孙超, 李自远, 杨晓光, 卢朝进.
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95-10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0
|
[6] |
宋爽, 朱筱敏, 于福生, 葛家旺, 史亚会, 贺敬聪, 袁立忠, 刘军.
珠江口盆地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系沉积-构造耦合关系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22-2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2
|
[7] |
陈杰, 刘传虎, 谭明友, 魏红梅, 李阳, 廖晨, 杨仁超.
进积型三角洲交汇区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87-119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6
|
[8] |
张晶, 李双文,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78-5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6
|
[9] |
刘永福, 赵建华, 范秋海, 林畅松, 叶茂林, 范倩倩, 张荣茜.
塔北隆起中部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13-1122.
|
[10] |
李军辉.
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南屯组层序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06-311.
|
[11] |
付兆辉.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26-31.
|
[12] |
管红.
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30-736.
|
[13] |
朱筱敏.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层序格架和储层质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34-941.
|
[14] |
.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白垩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相及有利储盖组合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81-689.
|
[15] |
张 翔.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70-377.
|
[16] |
屈红军, 李文厚, 苗建宇, 张小莉, 庞军刚.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01-606.
|
[17] |
许淑梅, 翟世奎, 李三忠, 周立宏.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3-367.
|
[18] |
国景星, 戴启德, 徐炜.
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8-374.
|
[19] |
李延钧, 陈又才, 杨远聪, 朱江, 张茂林, 梅海燕, 于志海, 杨池银, 廖前进.
板桥凹陷古流体势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94-101.
|
[20] |
李从先, 陈刚, 王平.
我国沿岸晚第四纪砂坝-泻湖体系的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4): 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