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警阳, 刘宗堡, 曹兰柱, 刘性全, 胡赛寅, 潘国辉, 刘芳.
松花江干流中下游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2): 485-4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0
|
[2] |
陈彬滔, 于兴河,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24-4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6
|
[3] |
张昌民, 王绪龙, 陈哲, 吴涛, 张祥辉, 赵康, 黄远光, 张坦, 冯文杰, 袁瑞.
季节性河道与暂时性河道的沉积特征——以新疆白杨河冲积扇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05-5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5
|
[4] |
厚刚福, 孙靖, 王力宝, 李亚哲, 李啸, 沈金龙, 窦洋, 陈扬, 韩守华.
不同古地貌单元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特征及其意义——以准噶尔盆地夏盐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25-8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5
|
[5] |
钟建华, 宋冠先, 倪良田, 孙宁亮, 郝兵, 葛毓柱, 薛纯琦, 孙景耀, 刘闯, 曹梦春.
黄河下游与黄河三角洲现代非地震变形层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39-2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8
|
[6] |
.
黄河银川平原段河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65-571.
|
[7] |
潘 威.
基于分形理论的1915—2000年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河道演变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46-952.
|
[8] |
王随继.
黄河下游辫状、弯曲和顺直河段间沉积动力特征比较
. 沉积学报,
2010, 28(2): 307-313.
|
[9] |
郑国璋, 岳乐平, 何军锋, 王建新, 张玉玲.
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5): 733-739.
|
[10] |
.
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733-739.
|
[11] |
王冠民, 温志峰, 马在平.
黄河下游边滩表面的鱼类遗迹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79-585.
|
[12] |
王随继.
网状河流的构型、流量—宽深比关系和能耗率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65-570.
|
[13] |
王随继.
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区的水沙特点及河道演变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3): 376-381.
|
[14] |
钟建华, 王冠民, 王夕宾, 吴孔友, 洪梅, 李勇, 倪晋仁.
黄河下游冰成滑塌与塌陷构造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1-266.
|
[15] |
钟建华, 王洪宝.
黄河下游河道的冻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50-655.
|
[16] |
王随继.
大同盆地中侏罗世河流沉积体系及古河型演化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01-505.
|
[17] |
张建军, 杨达源, 陈曰友, 李徐生, 蒋红俊.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8-21.
|
[18] |
倪晋仁, 王随继, 王光谦.
现代冲积河流的河型空间转化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6.
|
[19] |
孙建中, 李虎侯.
马兰黄土沉积速率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89, 7(1): 109-116.
|
[20] |
陈昌明, 汪寿松, 梁瑞仁, Van Gelder. A.
沿莱茵—马斯河下游从河控到潮控体系不同亚环境内的沉积构造特征
. 沉积学报,
1986, 4(4): 7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