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滨, 水柏年, 于洋, 吕聪聪, 李雪丽, 上官明珠, 魏珍, 胡成业.
沿浦湾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特征及来源解析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6
|
[2] |
梅晓敏, 蔡春芳.
冰消期气候控制中国海相烃源岩有机碳富集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4
|
[3] |
白亚之, 乔淑卿, 吴斌, 胡利民, 王楠, 范德江, 杨刚, 石学法.
泰国湾百年来有机碳埋藏记录及环境响应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84-4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3
|
[4] |
耿海波, 师明川, 付世骞, 安丽平.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硫酸盐还原菌成矿作用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86-8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8
|
[5] |
张明宇, 常鑫, 胡利民, 毕乃双, 王厚杰, 刘喜停.
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21, 39(3): 593-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0
|
[6] |
邱红, 邹立, 张民生, 朱超祁, 贾永刚.
南海北部油气缓释环境沉积物脂类化合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2): 416-4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7
|
[7] |
胡建芳, 彭平安.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68-9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9
|
[8] |
.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泥质岩类生烃潜力差异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85-394.
|
[9] |
.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过程中铁的地球化学行为——以新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61-467.
|
[10] |
.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40-345.
|
[11] |
孟 昌.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物环境指标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45-254.
|
[12] |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
. 沉积学报,
2005, 23(3): 371-379.
|
[13] |
魏中青, 刘丛强, 梁小兵, 汪福顺.
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和DNA的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72-675.
|
[14] |
杨玉峰, 王占国, 张维琴.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40-344.
|
[15] |
段毅, 彭林, 曹曼琳, 张存洁.
兰州市大气沉降物和飘尘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Ⅰ.可溶有机质通量及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52-156.
|
[16] |
段毅, 徐雁前, 马兰花, 申秀荣.
毕家山铅锌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Ⅰ):可溶有机质特征与矿床若干成因问题探讨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98-205.
|
[17] |
庄汉平, 冉祟英, 何明勤, 卢家烂, 刘金钟.
楚雄盆地有机质、膏盐与砂岩铜矿生成关系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与机理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29-138.
|
[18] |
卢家烂, 傅家谟.
沉积改造矿床形成中的若干有机地球化学问题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71-177.
|
[19] |
施继锡.
有机包裹体作为碳酸盐岩区油气远景评价标志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63-170.
|
[20] |
汪寿松, 陈昌明, Irion G.
汪额诺格岛(北海)与大陆之间障壁潮坪的沉积物:粘土矿物、重金属和有机碳
. 沉积学报,
1988, 6(2): 7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