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玛曲宗, 韦恒叶, 江增光, 邱振.
江西东岭剖面P-T界线碳同位素变化与沉积物输入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67-2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28
|
[2] |
付锁堂, 王震亮, 张永庶, 王爱国, 孔红喜, 范昌育.
柴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来自碳、氧同位素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91-99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5
|
[3] |
陈立雷, 张媛媛, 贺行良, 张培玉, 朱志刚, 李小琳.
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的前处理影响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46-1051.
|
[4] |
.
柴达木盆地北缘原油中单体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83-990.
|
[5] |
陈 梅.
C、O同位素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17-225.
|
[6] |
沈平.
我国生物气藏碳、氢同位素特征、形成途径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83-187.
|
[7] |
.
珠江水体悬浮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51-157.
|
[8] |
卢双舫.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碳同位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08-313.
|
[9] |
杜丽, 李立武, 孟仟祥, 房玄, 丁万仁, 王广.
饱和烃经5à分子筛络合前后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47-752.
|
[10] |
付锁堂, 冯乔, 张文正.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与靖边天然气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03, 21(3): 528-532,538.
|
[11] |
卢鸿, 孙永革, 彭平安.
单甲基支链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60-365.
|
[12] |
卢鸿, 柴平霞, 孙永革, 彭平安.
轮南14井原油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单体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77-504.
|
[13] |
熊永强, 耿安松, 盛国英, 傅家谟.
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69-473.
|
[14] |
李术元, 郭绍辉, 沈润梅.
沥青质催化降解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36-140.
|
[15] |
史继扬, 向明菊, 周友平.
生物标志物藿烷类的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0-313,318.
|
[16] |
张文正, 昝川莉.
烃源岩残留沥青中正构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2-215.
|
[17] |
张文正, 昝川莉, 李先奇, 关德师, 戴金星, 徐永昌.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与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09-115.
|
[18] |
M. Schoell, B. R. T. Simoneit, 王铁冠.
广西百色盆地州景矿第三系褐煤有机地球化学与煤岩学研究 Ⅳ.单化合物碳稳定同位素推断生物标志物起源
. 沉积学报,
1995, 13(4): 73-81.
|
[19] |
盛国英, 耿安松, 赵必强, 傅家谟.
正烷烃单个化合物碳同位素分布初探
. 沉积学报,
1991, 9(S1): 21-25.
|
[20] |
王关玉, 陈成业.
层控菱铁矿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 沉积学报,
1986, 4(2): 2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