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J]. 沉积学报, 2019, 37(5): 1-2.
引用本文: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J]. 沉积学报, 2019, 37(5): 1-2.
Special Issue Propos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9, 37(5): 1-2.
Citation: Special Issue Propos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9, 37(5): 1-2.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Special Issue Proposal

  • 摘要: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老一辈沉积学家围绕湖相重力流理论及油气勘探实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相继建立了断陷型、坳陷型及前陆型湖盆浊流沉积模式,从而使陆相湖盆充填模式与沉积特征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湖盆深水搬运—沉积过程、沉积作用、沉积模式、地震响应及技术方法等方面涌现出大量令世人注目的成果,标志着我国陆相湖盆重力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发展阶段。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专栏针对性地组织了一批相关文章,旨在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陆相盆地深水沉积理论认识,推动我国湖盆深水沉积油气勘探事业。专栏共收集论文5篇,主要内容如下:
    国际著名地质学家Henry W.Posamentier教授等人撰写的《深水浊流沉积综述》(An Overview of Deep-water Turbidite Deposition)一文,系统总结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浊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对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作者认为,浊流沉积体系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区域1位于上游近物源一端,包括陆棚边缘及支流供给峡谷,在这个区域沉积物重力流完全受峡谷壁的限制。区域2的显著特点是发育单一的供给水道复合体,其中的重力流不完全受水道壁的限制,常常形成与水道相伴生的天然堤沉积。当供给水道过渡为前缘分散体系或末端扇时就让位于区域3。区域3末端扇发育沟道化流体,但天然堤非常有限,因而经常发生决口,形成富砂的溢岸沉积。
    李相博等在对我国陆相盆地重力流沉积50年研究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中涌现出的新成果、新认识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包括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论文最后对湖盆深水沉积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以往关于砂级、泥级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混合沉积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扇三角洲内砾级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混合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较少,缺少典型实例。王越等以露头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新疆塔尔朗沟剖面中二叠统大河沿组、塔尔朗组扇三角洲的混合沉积特征的分析,结合前人在古气候方面的认识,建立了扇三角洲混合沉积模式。张国栋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露头剖面的解剖,通过岩石薄片观察和激光粒度分析,研究了块状砂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垂向变化,认为属于洪水成因的异重流沉积。
    操应长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夏子街地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的研究,认为主要为重力流与牵引流共同控制的扇三角洲体系,并定量划分了扇三角洲体系的岩相—成岩相类型,分析了砂砾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

  • [1] 刘海, 徐耀辉, 李阳, 黄凌松, 吕奇奇, 刘忠保.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沉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51-2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7
    [2] 宫越, 郭荣涛, 张忠民, 苏玉山, 林东升, 王兴华, 吴高奎.  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体系及控制因素研究——以渐新统-中新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3
    [3] 王鑫锐, 孙雨, 刘如昊, 李钊.  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3, 41(2): 349-3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7
    [4] 杨田, 操应长, 王健, 田景春, 蔡来星, 余文强.  陆相湖盆深水浊流与泥质碎屑流间过渡流沉积与沉积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295-13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3
    [5] 朱红涛, 徐长贵, 李森, 杜晓峰.  陆相盆地限制性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903-19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7
    [6] 刘炳强, 王伟超, 张文龙, 黄曼, 孙玉琦, 邵龙义.  陆相盆地河—湖沉积源—汇系统收支分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494-15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53
    [7]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沉积学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8] 张慧芳, 吴欣松, 王斌, 段云江, 屈洋, 陈德飞.  陆相湖盆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63-47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4
    [9] 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洋陆过渡区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42-449.
    [10] 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沉积体系:过程—产物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45-855.
    [11] 朱志军.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51-461.
    [12] 邹才能.  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68-1075.
    [13] 吴时国.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22-930.
    [14]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15] 陶晓风, 刘登忠, 朱利东.  陆相盆地沉积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10-414.
    [16] 郑荣才, 彭军, 吴朝容.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49-255.
    [17] 郭建华, 宫少波, 吴东胜.  陆相断陷湖盆T-R旋回沉积层序与研究实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1): 8-14.
    [18] 丘东洲.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2): 50-60.
    [19] 尚慧芸, 姜乃煌.  陆相沉积盆地指相生物标记物及分子参数 . 沉积学报, 1983, 1(1): 107-117.
    [20] 安作相.  含油气盆地陆相沉积模式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3, 1(4): 124-13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9
  • HTML全文浏览量:  101
  • PDF下载量:  19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9-10-10

目录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老一辈沉积学家围绕湖相重力流理论及油气勘探实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相继建立了断陷型、坳陷型及前陆型湖盆浊流沉积模式,从而使陆相湖盆充填模式与沉积特征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湖盆深水搬运—沉积过程、沉积作用、沉积模式、地震响应及技术方法等方面涌现出大量令世人注目的成果,标志着我国陆相湖盆重力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发展阶段。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专栏针对性地组织了一批相关文章,旨在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陆相盆地深水沉积理论认识,推动我国湖盆深水沉积油气勘探事业。专栏共收集论文5篇,主要内容如下:
    国际著名地质学家Henry W.Posamentier教授等人撰写的《深水浊流沉积综述》(An Overview of Deep-water Turbidite Deposition)一文,系统总结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浊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对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作者认为,浊流沉积体系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区域1位于上游近物源一端,包括陆棚边缘及支流供给峡谷,在这个区域沉积物重力流完全受峡谷壁的限制。区域2的显著特点是发育单一的供给水道复合体,其中的重力流不完全受水道壁的限制,常常形成与水道相伴生的天然堤沉积。当供给水道过渡为前缘分散体系或末端扇时就让位于区域3。区域3末端扇发育沟道化流体,但天然堤非常有限,因而经常发生决口,形成富砂的溢岸沉积。
    李相博等在对我国陆相盆地重力流沉积50年研究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中涌现出的新成果、新认识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包括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论文最后对湖盆深水沉积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以往关于砂级、泥级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混合沉积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扇三角洲内砾级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混合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较少,缺少典型实例。王越等以露头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新疆塔尔朗沟剖面中二叠统大河沿组、塔尔朗组扇三角洲的混合沉积特征的分析,结合前人在古气候方面的认识,建立了扇三角洲混合沉积模式。张国栋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露头剖面的解剖,通过岩石薄片观察和激光粒度分析,研究了块状砂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垂向变化,认为属于洪水成因的异重流沉积。
    操应长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夏子街地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的研究,认为主要为重力流与牵引流共同控制的扇三角洲体系,并定量划分了扇三角洲体系的岩相—成岩相类型,分析了砂砾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

    English Abstract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J]. 沉积学报, 2019, 37(5): 1-2.
    引用本文: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J]. 沉积学报, 2019, 37(5): 1-2.
    Special Issue Propos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9, 37(5): 1-2.
    Citation: Special Issue Propos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9, 37(5): 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