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宏坤, 万世明, 刘喜停.
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172-11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8
|
[2] |
赵建华, 金之钧.
泥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58-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3
|
[3] |
李泯星, 屈海洲, 程曦, 杨迅, 杨东凡, 张本健, 张云峰, 李晓.
火山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10-8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8
|
[4] |
强深涛, 沈平, 张健, 夏茂龙, 冯明友, 夏青松, 陶艳忠, 夏自强, 林怡.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沉积物成岩作用与孔隙流体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97-8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4
|
[5] |
孙国强, 吕婧文, 赵明君, 朱军, 吴剑锋, 陈章群, 史基安.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中新统成岩作用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37-34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3
|
[6] |
.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13, 31(2): 220-236.
|
[7] |
.
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51-460.
|
[8] |
雷卞军.
靖边气田马五1-4亚段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53-1164.
|
[9] |
李忠.
沉积盆地成岩作用的动力机制与时空分布研究若干问题及趋向
. 沉积学报,
2009, 27(5): 837-848.
|
[10] |
金振奎, 陈祥, 明海慧, 周新科, 邹元荣, 张响响.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成岩作用研究及其在成岩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14-620.
|
[11] |
王永标, 徐桂荣, 林启祥.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32-136.
|
[12] |
江文荣, 周雯雯.
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1998, 16(4): 91-97.
|
[13] |
颜佳新, 伍明, 李方林, 方念乔.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78-83.
|
[14] |
罗明高.
确定沉积岩成岩作用顺序的定量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1): 88-93.
|
[15] |
刘金钟, 范德廉.
沉积成岩作用对桂西北中三叠统板纳组中金丰度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3, 11(2): 51-57.
|
[16] |
王英华.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1992, 10(3): 85-95.
|
[17] |
王益友, 张国栋, 朱静昌, 周福根.
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区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1, 9(1): 54-62.
|
[18] |
高仁祥.
川南地区下三叠统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1, 9(3): 50-58.
|
[19] |
史基安, 马宝林, 师育新.
新疆巴楚-柯坪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0, 8(4): 59-67.
|
[20] |
沙庆安, 李菊英, 王尧.
广西涠洲岛全新世上升海滩沉积及其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86, 4(2): 3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