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昕羽, 胡修棉, 许艺炜, 蒋璟鑫, 孙高远.
伊朗Lurestan⁃Fars地区晚白垩世微相与沉积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124-11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9
|
[2] |
张耀续, 王利超, 谭秀成.
川北小南海剖面栖霞组岩石微相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49-106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4
|
[3] |
陈登辉, 隋清霖, 赵晓健, 荆德龙, 滕家欣, 高永宝.
西昆仑穆呼锰矿晚石炭世含锰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77-4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7
|
[4] |
伊硕, 黄文辉, 金振奎, 高白水.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KT-II层碳酸盐岩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以扎纳若尔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39-15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4
|
[5] |
王颖, 王晓州, 廖计华, 朱石磊, 蔡露露.
巴西桑托斯盆地白垩系湖相藻叠层石礁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19-8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2
|
[6] |
.
四川江油—广元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微相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34-846.
|
[7] |
.
贵州紫云上石炭统叶状藻礁灰岩的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12, 30(1): 43-53.
|
[8] |
关长庆.
黔南晚石炭世礁相地层中造礁生物
. 沉积学报,
2010, 28(2): 219-226.
|
[9] |
张永利.
贵州紫云石炭纪叶状藻礁:藻类繁盛的标志
. 沉积学报,
2007, 25(2): 177-182.
|
[10] |
谢小平, 王永栋, 沈焕庭.
宁夏中卫晚石炭世沉积相分析与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9-28.
|
[11] |
范代读, 李从先, 蔡进功, 邓兵, 罗璋.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47-254.
|
[12] |
谢小平, 佟再三, 沈焕庭.
甘肃景泰红水堡晚石炭世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81-390.
|
[13] |
岳文浙, 业治铮, 姜月华.
江苏晚白垩世赤山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7.
|
[14] |
何海清.
浙江省栖霞组沉积微相、旋回、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75-83.
|
[15] |
周慧堂, 付泽明, 李祯, 雒增强, 杜士清, 宋志坚.
河南省平顶山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沉积环境和聚煤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3): 35-45.
|
[16] |
郑荣才, 曾允孚.
湘西渔塘早寒武世生物礁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88, 6(2): 61-67.
|
[17] |
李书舜, 刘大成.
四川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2-117.
|
[18] |
方少仙, 候方浩.
广西田林县浪平碳酸盐台地石炭纪沉积环境及大塘期苔藓虫—珊瑚点礁
. 沉积学报,
1986, 4(3): 30-42.
|
[19] |
汪华敏.
中国南方中晚石炭世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86, 4(3): 57-65.
|
[20] |
刘云.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粘土矿物特微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85, 3(4): 13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