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纪煊, 胡忠贵, 远光辉, 李世临, 张俊, 王文静, 张宸瑜.
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以四川盆地东部高台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4
|
[2] |
叶榆, 程超, 蒋裕强, 易娟子, 邓虹兵, 李曦, 谷一凡, 陈雁.
川东飞仙关组鲕粒滩岩性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32-10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9
|
[3] |
符芳亮, 潘松圻, 张国生, 赵正福, 王伟, 沈雅婷, 荆振华.
黑色页岩中的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及古环境意义——以四川盆地W207井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3
|
[4] |
邓双林, 宋金民, 刘树根, 罗平, 李智武, 杨迪, 孙玮, 李金玺, 余晶洁, 李立基.
四川盆地灯影组三段混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98-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9
|
[5] |
张殿伟, 郝运轻, 张荣强, 孙炜, 高平, 李甘璐.
四川盆地湄潭组生烃潜力分析及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35-64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9
|
[6] |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
[7] |
唐玄, 刘树根, 宋金民, 李智武, 余永强, 龙翼, 昝博文, 赵聪.
四川盆地东北缘灯影组核形石特征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32-2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0
|
[8] |
强深涛, 沈平, 张健, 夏茂龙, 冯明友, 夏青松, 陶艳忠, 夏自强, 林怡.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沉积物成岩作用与孔隙流体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97-8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4
|
[9] |
李伟.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类型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10, 28(5): 1037-1045.
|
[10] |
王铜山.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40-348.
|
[11] |
黄思静.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15-824.
|
[12]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3] |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
[14]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15] |
沈平, 徐永昌, 王晋江, 王兰生.
天然气中硫化氢硫同位素组成及沉积地球化学相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6-219.
|
[16]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
[17] |
刘文汇, 徐永昌.
沉积岩钾、氩分布与天然气氩同位素——以渤海湾、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1992, 10(1): 83-92.
|
[18] |
童熙盛, 唐勇.
重庆凉风垭飞仙关组风暴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1-127.
|
[19] |
张子枢.
四川盆地嘉陵江灰岩的油气形成
. 沉积学报,
1986, 4(1): 96-103.
|
[20] |
戴金星.
中国含硫化氢的天然气分布特征、分类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4): 109-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