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冬晨, 王文军, 张婷, 李立武, 王作栋, 钱宇, 敖添, 符印, 王丹, 贾星亮.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411-14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98
|
[2] |
李文宝, 王汝建, 万随.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30-7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7
|
[3] |
马强, 张殿伟, 王贵文, 朱东亚, 张荣强, 李天义.
断层流体锶、碳、氧同位素示踪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以焦石坝背斜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05-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2
|
[4] |
程红光, 李心清, 黄思静, 王兵, 程建中.
腕足壳体与碳酸盐岩全岩中碳、氧、锶同位素差异
. 沉积学报,
2015, 33(1): 60-6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6
|
[5] |
.
南海东北陆坡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生长剖面的碳、氧同位素特征与生长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1): 50-55.
|
[6]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7] |
闫慧.
河蚬壳体不同断面碳、氧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13-517.
|
[8] |
曹 剑.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22-729.
|
[9] |
解三平, 孙柏年, 阎德飞, 丛培允, 肖良, 韦利杰.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6): 883-888.
|
[10] |
解三平 孙柏年 阎德飞 丛培允 肖 良 韦利杰.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83-888.
|
[11] |
谢渊, 王剑, 刘家铎, 罗建宁, 张哨楠, 杨宝星, 李明辉.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层序地层与碳、氧、锶同位素响应
. 沉积学报,
2002, 20(2): 188-196.
|
[12] |
李玉成, 黄宝玉, 徐永昌.
利用贝类(Lamprotula)化石碳氧同位素再建山西丁村地区晚更新世气候环境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48-651.
|
[13] |
刘传联.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及其古湖泊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09-114.
|
[14] |
沈渭洲, 方一亭,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38-42.
|
[15] |
赵震.
从氧、碳同位素组成看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5, 13(3): 46-53.
|
[16] |
钱建兴.
南中国海8KL岩芯氧同位素第6期以来的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与堆积速率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3): 21-28.
|
[17] |
陈荣坤.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1-21.
|
[18] |
李玉成, 徐永昌, 沈平.
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在恢复古气候环境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0, 8(2): 105-112.
|
[19] |
王关玉, 陈成业.
层控菱铁矿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 沉积学报,
1986, 4(2): 27-38.
|
[20] |
张秀莲.
碳酸盐岩中氧、碳稳定同位素与古盐度、古水温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5, 3(4): 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