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邵龙义

邵龙义.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J]. 沉积学报, 2009, 27(5): 904-914.
引用本文: 邵龙义.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J]. 沉积学报, 2009, 27(5): 904-914.
SHAO Longyi. Developments of Coal Measur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9, 27(5): 904-914.
Citation: SHAO Longyi. Developments of Coal Measur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9, 27(5): 904-914.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邵龙义

Developments of Coal Measur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SHAO Longyi
  • 摘要: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人们理解聚煤作用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煤岩系旋回性与不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密切相关,认识到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形成于基准面(海平面)抬升过程,相继提出幕式聚煤作用、海侵过程成煤、事件成煤作用、海相层滞后阶段聚煤等基于层序地层分析的聚煤作用理论。同时概括出层序地层格架下基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的关系的厚煤层聚集模式。今后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对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样式、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优质煤炭资源聚集模式、煤层在地球演化的长周期过程中的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索,此外,针对中国五大聚煤区的成煤时期及盆地构造背景的特殊性,中国学者还会进一步总结其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以及聚煤模式,并将其用于指导中国优质煤炭资源预测
  • [1] 常嘉, 陈世悦, 鄢继华.  淄博博山地区晚古生代煤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68-9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9
    [2]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层序地层及聚煤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4, 32(1): 61-67.
    [3] 杨明慧.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05-1013.
    [4] 李增学 王明镇 余继峰 韩美莲 李江涛 吕大炜.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层序地层与海侵成煤特点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34-840.
    [5] 李江涛, 李增学, 余继峰, 郭建斌, 刘晓丽, 柳汉丰.  基于测井数据小波变换的层序地层对比——以鲁西和济阳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39-645.
    [6] 张鹏飞.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25-128,136.
    [7] 李增学, 魏久传, 李守春.  山东及邻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层序地层式样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8-26.
    [8] 王国力, 张启林, 马珂, 马国林, 史仲武.  华亭煤产地含煤岩系成因地层分析及主煤层成因 . 沉积学报, 1995, 13(4): 55-63.
    [9] 黄志明, 张鸿升, 许建国, 葛宝勋, 刘祖发.  山西寿阳矿区含煤岩系环境及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1): 91-99.
    [10] 葛宝勋, 尹国勋, 李春生.  山西阳泉矿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3): 33-4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21
  • HTML全文浏览量:  33
  • PDF下载量:  120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修回日期:  1900-01-01
  • 刊出日期:  2009-10-10

目录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邵龙义

    摘要: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人们理解聚煤作用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煤岩系旋回性与不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密切相关,认识到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形成于基准面(海平面)抬升过程,相继提出幕式聚煤作用、海侵过程成煤、事件成煤作用、海相层滞后阶段聚煤等基于层序地层分析的聚煤作用理论。同时概括出层序地层格架下基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的关系的厚煤层聚集模式。今后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对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样式、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优质煤炭资源聚集模式、煤层在地球演化的长周期过程中的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索,此外,针对中国五大聚煤区的成煤时期及盆地构造背景的特殊性,中国学者还会进一步总结其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以及聚煤模式,并将其用于指导中国优质煤炭资源预测

    English Abstract

    邵龙义.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J]. 沉积学报, 2009, 27(5): 904-914.
    引用本文: 邵龙义.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J]. 沉积学报, 2009, 27(5): 904-914.
    SHAO Longyi. Developments of Coal Measur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9, 27(5): 904-914.
    Citation: SHAO Longyi. Developments of Coal Measur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9, 27(5): 904-9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