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云超, 樊太亮, 李一凡, 蔡文杰, 王宏语, 刘隆隆, 尹思琪, 李冬.
盐构造与深水重力流的相互作用及响应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2-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3
|
[2] |
杨永恒, 孙国强, 王晔桐, 朱文军, 秦彩虹, 管斌.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环境与成岩流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58-12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8
|
[3] |
强深涛, 沈平, 张健, 夏茂龙, 冯明友, 夏青松, 陶艳忠, 夏自强, 林怡.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沉积物成岩作用与孔隙流体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97-8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4
|
[4] |
郑庆华, 柳益群.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致密油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00-101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6
|
[5] |
.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含片钠铝石沉凝灰岩的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50-460.
|
[6] |
.
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51-460.
|
[7] |
.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3 2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31-1040.
|
[8] |
沈忠民.
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地层水纵向变化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初探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95-502.
|
[9] |
李忠.
塔里木盆地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成岩和构造—热流体作用及其有效性
. 沉积学报,
2010, 28(5): 969-979.
|
[10] |
聂逢君.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流体—砂岩相互作用期次及其识别标记
. 沉积学报,
2009, 27(2): 191-201.
|
[11] |
宫秀梅, 曾溅辉, 金之钧.
渤南洼陷深层(沙三/沙四段)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20-428.
|
[12] |
李会军, 吴泰然, 郝银全, 张秀珠, 马宗晋.
异常压力对有机质的抑制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37-742.
|
[13]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14] |
张枝焕, 胡文瑄, 曾溅辉, 于炳松, 陆现彩, 贾红育.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60-566.
|
[15] |
艾华国, 朱宏权, 张克银, 曾涛, 罗宇.
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储集性能的成岩控因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00-105.
|
[16] |
王琪, 史基安, 薛莲花, 陈国俊.
碎屑储集岩成岩演化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特征——以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84-590.
|
[17] |
王永标, 徐桂荣, 林启祥.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32-136.
|
[18] |
曹宏.
分异流体河口作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2): 92-96.
|
[19] |
史基安,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3): 53-62.
|
[20] |
陈永武, 任磊夫.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粘土矿物的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1985, 3(3): 5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