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韦恒叶, 胡谍, 邱振, 张璇, 刘雯, 孔维亮, Ahmed Mansour.
川北—鄂西上二叠统富有机岩沉积与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42(3): 774-79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6
|
[2] |
张霄宇, 陶春辉, 廖时理, 周建平, 李怀明, 滕国超, 黄大松.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液活动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27-7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5
|
[3] |
杨孝群, 李忠.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基于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综述
. 沉积学报,
2018, 36(4): 639-6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4
|
[4] |
周锡强, 陈代钊, 刘牧, 胡建芳.
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93-13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20
|
[5] |
胡建芳, 彭平安.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68-9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9
|
[6] |
郑朝阳.
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藏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605-612.
|
[7] |
齐跃春.
漠河盆地依列克得组火山活动间歇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64-172.
|
[8] |
何江林.
羌塘盆地胜利河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3): 626-634.
|
[9] |
谢小敏.
浙闽地区下白垩统黑色泥岩沉积环境初探:微体古生物与有机地球化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08-1116.
|
[10] |
乔海明.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浅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54-160.
|
[11] |
梁狄刚.
第九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总结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40-142.
|
[12] |
赵全民, 杨道庆, 江继刚, 彭江, 徐士忠.
舞阳、襄城凹陷下第三系盐湖相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34-339.
|
[13] |
郝石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5.
|
[14] |
庄汉平, 冉祟英, 何明勤, 卢家烂, 刘金钟.
楚雄盆地有机质、膏盐与砂岩铜矿生成关系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与机理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29-138.
|
[15] |
段毅, 徐雁前, 马兰花, 申秀荣.
毕家山铅锌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Ⅰ):可溶有机质特征与矿床若干成因问题探讨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98-205.
|
[16] |
张柏生, 刘文汇, 徐永昌, 王兆云, 吴铁生.
辽河盆地过渡带有机地球化学(Ⅰ)──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与过渡带气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4, 12(4): 58-65.
|
[17] |
卢家烂, 傅家谟.
沉积改造矿床形成中的若干有机地球化学问题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71-177.
|
[18] |
王有孝, 程学惠, 吴贻华, 范璞, 蒋助生.
洱海现代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86, 4(4): 87-99.
|
[19] |
杨世倬.
首届盐类沉积学术会议在著名盐都——自贡召开
. 沉积学报,
1985, 3(1): 28-28.
|
[20] |
刘朝林, 姚志温, 吴德云.
安徽省主要煤种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煤成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3, 1(2): 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