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超, 李昕, 梁天, 刘萧萧, 陈浩, 安海花.
冷泉碳酸盐工厂的提出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387-4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2
|
[2] |
臧贻萍, 王钦贤, 贾子策, 陈多福.
台湾地区古冷泉碳酸盐岩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3
|
[3] |
侯云超, 樊太亮, 李一凡, 蔡文杰, 王宏语, 刘隆隆, 尹思琪, 李冬.
盐构造与深水重力流的相互作用及响应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2-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3
|
[4] |
耿海波, 师明川, 付世骞, 安丽平.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硫酸盐还原菌成矿作用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86-8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8
|
[5] |
侯云超, 樊太亮, 王宏语, 李一凡, 黄兴文, 龙盛芳.
墨西哥湾西北部古近纪早期(62~48 Ma)源汇体系与沉积格局变迁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72-12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4
|
[6] |
师政, 邱隆伟, 陆建林, 杨勇强.
南堡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79-3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7
|
[7] |
金值民, 谭秀成, 郭睿, 赵丽敏, 钟原, 陈延涛.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81-9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8
|
[8] |
贾连奇, 蔡春芳, 李红霞, 汪天凯, 张文, 孔令武.
塔中地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深埋白云岩储层的改造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57-10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5
|
[9] |
卢景美, 张金川, 严杰, 王丹, 张量.
墨西哥湾北部深水区Wilcox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32-1139.
|
[10] |
史春潇, 雷怀彦, 赵晶, 张劼, 韩超.
南海北部九龙甲烷礁邻区沉积物层中垂向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72-1082.
|
[11] |
.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07-919.
|
[12] |
.
南海东北陆坡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生长剖面的碳、氧同位素特征与生长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1): 50-55.
|
[13] |
.
长江口盐沼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机制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88-1098.
|
[14] |
张永翰.
原油与硫酸盐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模拟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94-1001.
|
[15] |
黄思静.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15-824.
|
[16] |
陈多福, 陈先沛, 陈光谦.
冷泉流体沉积碳酸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34-40.
|
[17] |
易朝路, 吴显新, 刘会平, 王柏轩, 许厚泽.
长江中游湖泊沉积微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93-302.
|
[18] |
徐辉.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一些结构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7, 5(4): 90-95.
|
[19] |
马秀贞, 印明善, 王大珍.
我国盐湖沉积物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及其地球化学作用(英文)
. 沉积学报,
1987, 5(2): 57-62.
|
[20] |
陈建林, 马克俭, 张敏.
南极普里兹湾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86, 4(1): 104-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