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雪哲, 王艳忠, 孟涛, 操应长, 王淑萍, 周磊, 弭连山.
砂砾岩储层超压成因及超压对储层的影响——以车镇凹陷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为例
. 沉积学报,
2025, 43(1): 237-2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3
|
[2] |
何文渊, 蒙启安, 付秀丽, 郑强, 苏杨鑫, 崔坤宁.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有机质富集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5): 1799-18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8
|
[3] |
钟建华.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黄铁矿脉与凝灰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
[4] |
杨可薪, 肖军, 王宇, 宁霄洋.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致密油特征及聚集模式
. 沉积学报,
2017, 35(3): 600-6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7
|
[5] |
杜锦霞.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重力流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85-3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8
|
[6] |
.
页岩能源共生矿产成矿(藏)地质条件研究——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93-600.
|
[7] |
.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89-897.
|
[8] |
.
马朗凹陷断裂—烃源岩空间配置关系与石油垂向运移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140-1148.
|
[9] |
于志超.
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青山口组砂岩中片钠铝石的形成温度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93-302.
|
[10] |
万念明.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深层超压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10, 28(2): 395-400.
|
[11] |
王雅春.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52-759.
|
[12] |
闫建萍.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12-220.
|
[13] |
付晓飞.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3): 558-566.
|
[14] |
刘宗堡.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99-406.
|
[15] |
.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63-167.
|
[16] |
卓弘春.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29-38.
|
[17] |
.
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 沉积学报,
2006, 24(4): 607-615.
|
[18] |
孟元林, 刘德来, 贺如, 王志国, 张文才, 殷秀兰, 李军.
歧北凹陷沙二段超压背景下的成岩场分析与储层孔隙度预测
. 沉积学报,
2005, 23(3): 389-396.
|
[19] |
王俊玲, 叶连俊, 李伯虎, 陈琪英.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7, 15(1): 37-42.
|
[20] |
楼章华, 曾允孚.
扶杨油层孔隙水成因与砂岩成岩相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6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