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全球变化与陆架沉积

秦蕴珊

秦蕴珊. 全球变化与陆架沉积[J]. 沉积学报, 1992, 10(3): 40-46.
引用本文: 秦蕴珊. 全球变化与陆架沉积[J]. 沉积学报, 1992, 10(3): 40-46.
Qin Yunshan. Global Changes and Sedimentation on Continental Shelf[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2, 10(3): 40-46.
Citation: Qin Yunshan. Global Changes and Sedimentation on Continental Shelf[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2, 10(3): 40-46.

全球变化与陆架沉积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秦蕴珊,男,58岁,研究员,海洋沉积.

Global Changes and Sedimentation on Continental Shelf

  • 摘要: 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的古环境与北美洲和欧洲都不相同,前者发育了劳伦泰德冰原,后者出现了斯堪狄纳维亚冰原;亚洲大陆不但未生成大陆冰源,反而出现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沙漠和黄土分布区(也包括中国陆架的大部分地区)。最后冰期结束以后,北美和欧洲的大陆冰盖逐渐融化,给北美和欧洲的陆架提供足够的水源,当地地壳的回弹又加大了河流的冲刷能力,而一旦大陆冰原的冰完全消融以后,这些通过和流入陆架的河流,又失去了径流。全新世海侵发生以后,在那里的陆架区,自然会留下许多埋藏古河道的遗迹。中国陆架沉积环境(特别是北方陆架区)则以干旱和寒冷为特征。在冰期最盛时的中国陆架不仅得不到大陆冰盖的保护,出露了的陆架反而要遭受风暴的吹蚀作用。所以风力吹蚀作用是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的基本动力。因此,最后冰期最盛时的中国陆架区发生沙漠化沉积及其衍生沉积是其最重要特征,据目前所知:陆架沙漠化的主要沉积类型有(1)漫长的风蚀基面;(2)大面积的混杂堆积;(3)“休止角型”沉积结构;和(4)典型的埋藏沙丘沉积。
  • [1] (1) 刘锡清,1990,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0卷1期,13-24页。

    (2) 赵松龄,1991,海洋与湖沼,22卷3期,285-293页.

    (3) 秦蕴珊,赵松龄, 1991,,中国陆架沉积模式研究的新进度. 中国l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科学出版社23-37页.

    (4) 李培英,夏东兴、1991、中国东部海岸带黄土成肉及冰期渤海沙漠化之探讨,中国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科学出版社,50-69页.

    (5) 杨怀仁,1987,第四纪地质,高等教育出版社,64-243页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室,1985.渤海地质,科学出版社21页.
  • [1] 徐嘉毅, 刘丽, 葛家旺, 赵晓明.  不同潮差影响的陆架三角洲沉积模式-基于Delft3D数值模拟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5,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23
    [2] 黄书勤, 卓海腾, 冯进, 李智高, 苏明, 王英民, 雷亚平, 林智轩, 林理娥, 魏慧.  南海北部陆架区下—中中新统古海滩脊三维沉积结构及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2025, 43(1): 139-1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52
    [3] 舒梁锋, 张向涛, 张忠涛, 张丽丽, 雷胜兰, 高中亮, 韩霄, 于飒.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3): 825-8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6
    [4] 王明霄, 郑世雯, 范德江.  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原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73-98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8
    [5] 朱筱敏, 葛家旺, 赵宏超, 袁立忠, 刘军.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进展及实例分析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45-9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7
    [6] 杨云平, 李义天, 孙昭华, 邓金运.  长江口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变化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63-872.
    [7] 熊应乾.  东海陆架EA01孔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56-364.
    [8] 鲜本忠, 姜在兴.  环境沉积学的兴起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77-682.
    [9] 雷怀彦, 王先彬, 房玄, 郑艳红.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93-498.
    [10] 陈丽蓉, 董太禄, 黄求获, 申顺喜, 徐文强.  闽南-台湾浅滩陆架沉积砂中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 . 沉积学报, 1985, 3(3): 45-4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7
  • HTML全文浏览量:  10
  • PDF下载量:  43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1992-09-10

目录

    全球变化与陆架沉积

      作者简介:

      秦蕴珊,男,58岁,研究员,海洋沉积.

    摘要: 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的古环境与北美洲和欧洲都不相同,前者发育了劳伦泰德冰原,后者出现了斯堪狄纳维亚冰原;亚洲大陆不但未生成大陆冰源,反而出现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沙漠和黄土分布区(也包括中国陆架的大部分地区)。最后冰期结束以后,北美和欧洲的大陆冰盖逐渐融化,给北美和欧洲的陆架提供足够的水源,当地地壳的回弹又加大了河流的冲刷能力,而一旦大陆冰原的冰完全消融以后,这些通过和流入陆架的河流,又失去了径流。全新世海侵发生以后,在那里的陆架区,自然会留下许多埋藏古河道的遗迹。中国陆架沉积环境(特别是北方陆架区)则以干旱和寒冷为特征。在冰期最盛时的中国陆架不仅得不到大陆冰盖的保护,出露了的陆架反而要遭受风暴的吹蚀作用。所以风力吹蚀作用是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的基本动力。因此,最后冰期最盛时的中国陆架区发生沙漠化沉积及其衍生沉积是其最重要特征,据目前所知:陆架沙漠化的主要沉积类型有(1)漫长的风蚀基面;(2)大面积的混杂堆积;(3)“休止角型”沉积结构;和(4)典型的埋藏沙丘沉积。

    English Abstract

    秦蕴珊. 全球变化与陆架沉积[J]. 沉积学报, 1992, 10(3): 40-46.
    引用本文: 秦蕴珊. 全球变化与陆架沉积[J]. 沉积学报, 1992, 10(3): 40-46.
    Qin Yunshan. Global Changes and Sedimentation on Continental Shelf[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2, 10(3): 40-46.
    Citation: Qin Yunshan. Global Changes and Sedimentation on Continental Shelf[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2, 10(3): 40-46.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