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志勇, 冯佳睿, 石雨昕, 罗忠, 张宇航.
干旱气候下冲积扇—冲积平原曲流河沉积演化过程与展布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954-19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2
|
[2] |
张佩, 钱其豪, 姜明忠, 陈续琴, 王爱明, 柴新, 宋祖勇, 冯文杰.
干旱湖盆边缘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39-8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5
|
[3] |
罗歆, 闫建平, 王军, 耿斌, 王敏, 钟广海, 张帆, 李志鹏, 高松洋.
基于FMI图像深度学习的砂砾岩体沉积微相识别方法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138-11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8
|
[4] |
赵倩, 谢远云, 郝冬梅,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刘硕.
松嫩平原中更新世以来气候干旱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702-17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4
|
[5] |
李相博, 刘化清, 邓秀芹, 王雅婷, 龙礼文, 魏立花, 郝斌.
干旱环境河流扇概念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满盆砂”成因新解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08-12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7
|
[6] |
吕峻岭, 朱一杰, 夏瑞, 郑云柯, 刘晨虎, 冯文杰, 李国艳, 杜晓峰.
干旱型分支河流体系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94-10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1
|
[7] |
陈麦雨, 徐守余, 张立强, 王朝, 许紫菁.
动态图像法与镜下测量法粒度分布结果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02-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3
|
[8] |
赖海成, 李志忠, 靳建辉, 邓涛, 姜锋, 于晓莉, 苑秀全, 申健玲, 龚松柏.
基于GPR图像的福建海坛岛北部海岸冲积扇沉积构造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45-6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4
|
[9] |
高志勇, 冯佳睿, 周川闽, 崔京钢, 李小陪, 赵雪松, 郭美丽, 吴昊.
干旱气候环境下季节性河流沉积特征——以库车河剖面下白垩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60-1071.
|
[10] |
.
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组岩石地层对比及其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9-26.
|
[11] |
.
沉积物岩芯X光片图像灰度数值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18-324.
|
[12] |
王家豪.
库车前陆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粘弹性变形的地层记录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12-418.
|
[13] |
薛积彬.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 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47-654.
|
[14] |
陈 波.
干旱气候条件下陆相高分辨层序地层特征研究——以江汉盆地西南缘晚白垩世渔洋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1): 21-28.
|
[15] |
李保生, 靳鹤龄, 祝一志, 董光荣, 温小浩.
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系岩石地层及其时间界限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76-682.
|
[16] |
栾锡武, 赵一阳, 秦蕴珊, 高德章, 赵金海.
我国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岩石生热率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34-639.
|
[17] |
张成君, 陈发虎, 王琪, 施祺, 孙维贞.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46-650.
|
[18] |
师育新, 陈志祥, 史基安.
沉积岩微区形貌及成分定量研究的图像分析仪方法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64-170.
|
[19] |
丑晓伟, 傅碧宏.
TIMS图像处理中去相关扩展的解析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30-135.
|
[20] |
刘岫峰, 李之权, 何本源, 黄克南, 杨应章, 陈玉林.
JGT型光笔式图像分析仪在沉积岩研究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3, 1(2): 15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