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静, 黄志龙, 张景缘, 邓广君, 许马光.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分级评价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95-3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8
|
[2] |
李飞, 李雅兰, 王曾俊, 李杨凡, 李滢.
现代鲕粒工厂特征及对深时研究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4, 42(2): 371-3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6
|
[3] |
孙沛沛, 操应长, 远光辉, 周立宏, 靳子濠, 吴智平, 付立新, 张飞鹏, 陈长伟.
大港探区南部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447-14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0
|
[4] |
陈朝兵, 付玲, 陈新晶, 张涛, 解宇航, 王泓波, 朱玉双.
致密砂岩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86-10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7
|
[5] |
秦波, 曹斌风, 周进松, 张立宽, 雷裕红, 张振宇.
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识别和定量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一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403-4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5
|
[6] |
高斌, 王志坤, 付兴深, 霍丽丽, 段彬, 潘以红.
井控主成分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98-205.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21
|
[7] |
林潼, 魏红兴, 谢亚妮.
以喉道为参数的致密砂岩气储层评价方法——以库车坳陷迪北地区致密砂岩气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83-9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17
|
[8] |
邵淑骁, 曾溅辉, 张善文, 宋国奇, 孟伟, 王学军, 张永旺, 徐兴友.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高岭石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04-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3
|
[9] |
陈大友, 朱玉双, 夏勇, 何磊, 何鎏, 艾庆琳, 薛云龙.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盒8段砂岩储层致密成因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17-122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4
|
[10] |
潘荣, 朱筱敏, 刘芬, 李勇, 张剑锋.
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73-980.
|
[11] |
.
海底浊流在坡道转换处的流动及沉积的数值模拟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94-1000.
|
[12] |
.
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51-460.
|
[13] |
.
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定量评价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94-602.
|
[14] |
宋子齐.
基于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确定特低渗透相对优质储层——以AS油田长6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评价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1): 88-96.
|
[15] |
杨 华.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晚古生代火山活动对盆内砂岩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26-534.
|
[16] |
李凤杰, 王多云, 宋广寿,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王志坤, 李树同.
陕甘宁盆地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73-78.
|
[17] |
关德师, 王兆云, 秦勇, 程克明.
二次生烃迟滞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3, 21(3): 533-538.
|
[18] |
谢增业, 蒋助生, 张英, 李剑, 胡国艺, 王春怡, 李志生, 罗霞.
全岩热模拟新方法及其在气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2, 20(3): 510-514.
|
[19] |
张有生, 秦勇, 陈家良.
煤层显微序列数学模拟及其在煤储层物性评价中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18-123.
|
[20] |
万渝生, 厉子龙.
化学沉积过程中元素间线性关系的研究──以盐类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1995, 13(1): 117-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