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岑欣, 王任, 殷科, 石万忠, 李顾盼, 胡小强.
中国东部北黄海盆地白垩纪红色泥岩致色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效应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1
|
[2] |
廖慧鸿, 苏中堂, 马慧, 孙珮婕.
滇东北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消亡的古环境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34-4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4
|
[3] |
路淑毅, 杨斌, 李胜荣, 宋香锁, 杜圣贤, 高建飞, 张尚坤, 李明慧, 张伟林.
鲁西南单县盆地钻孔记录的古近纪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2): 498-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0
|
[4] |
周良, 王洋, 杜学斌, 卜建军, 吴俊, 吕万军, 刘秀娟.
珠江三角洲西缘晚第四纪沉积演化和最大海侵古岸线的重建
. 沉积学报,
2022, 40(1): 119-13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7
|
[5] |
丛静艺, 袁忠鹏, 胡刚, 毕世普, 张勇, 王永红, 马晓红, 江云水, 宁泽.
长江远端三角洲多源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28-5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4
|
[6] |
陈万利, 吴时国, 黄晓霞, 刘刚, 韩孝辉.
西沙群岛晚第四纪碳酸盐岩淡水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96-13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6
|
[7] |
付亚飞, 邵龙义, 张亮, 郭双庆, 石彪, 侯海海, 闫晗, 宋建军.
焦作煤田石炭—二叠纪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2): 415-4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4
|
[8] |
陈留勤, 刘鑫, 李鹏程.
古土壤: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灵敏指针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10-52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4
|
[9] |
白雪莘, 张卫国, 董艳, 潘大东, 王张华, 孙千里, 陈静, 陈中原, 刘晋嫣.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地层中潮滩沉积磁性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65-117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4
|
[10] |
.
长江三角洲SZ04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41-1049.
|
[11] |
.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50-1058.
|
[12] |
宋春晖.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94-103.
|
[13] |
冯乔.
博格达南缘二叠系古土壤类型及其在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25-729.
|
[14] |
解三平 孙柏年 阎德飞 丛培允 肖 良 韦利杰.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83-888.
|
[15] |
弓虎军, 张云翔, 黄雷.
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0-267.
|
[16] |
杨前进, 黄春长, 刘昆, 庞奖励, 陈宝群.
洪积扇上全新世古土壤的特点及环境意义——以临汾盆地东坡沟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32-336.
|
[17] |
王永栋, 江德昕, 谢小平.
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34-440.
|
[18] |
王开发, 支崇远, 郑玉龙, 王洪根.
东海陆缘(闽北段)晚第四纪沉积的硅藻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36-143.
|
[19] |
丁旋, 郝诒纯, 万晓樵, 方念乔.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的碳酸盐溶解旋回
. 沉积学报,
2001, 19(2): 192-198.
|
[20] |
蓝先洪.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55-162.
|